玄奘菩薩
前言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值遇,我今見聞得證悟,願解如來究竟義。」為了真理,不惜身命,的確!「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 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遙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為了眾生的法身慧命,為了佛法的弘傳,無數祖師大德用自己的生 命,換取佛法延續的可能。緬懷祖師大德們為法忘軀的精神,面對經典,更應感恩珍重典。此刻,我們要說的正是這位震古鑠今的 玄奘菩薩。
繼公元二世紀的龍樹菩薩,公元四、五世紀的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及公元五世紀的鳩摩羅什菩薩,他們都不惜身命,弘揚佛陀正法。可是,到了西元六○○年, 即佛曆一一四四年,印度塔米爾地方開始盛行了「濕婆」聖典派。(註:濕婆Siva又稱魯達羅梵文為 Rudra,意指荒神。是印度教信仰中的毀滅之神、苦行之神與舞蹈之神。濕婆之妻伽梨女神 Kali ,是印度教性力派崇奉的主神之一,性力派主張修雙身法)於此佛陀正法面臨危急存亡之際,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剛好時值大唐的鼎盛,與 玄奘菩薩的誕生, 使正法得以東移,慧命得以賡續。此實娑婆世界眾生之福也。
隋滅唐興,唐高祖武德元年,時菩薩十七歲,玄奘隨兄長捷由洛陽經長安到四川,住 成都「空慧寺」,向道基、寶暹法師學習《攝大乘論》、《毗曇》等,並向雲法師學《迦延》。武德五年,菩薩年二十一歲,於成都受具足戒,並在此學律。後與兄 分手之後,偷偷離開成都,乘船下岷江、長江,經過荊州(湖北省江陵)來到荊州天皇寺,在此講《攝大乘論》和《毗曇》各三遍。又到相州(河南省安陽縣)、趙 州(河北省趙縣),在趙州向深法師學《成實論》。雲遊各地,參訪名僧。先後從慧休、道深等高僧學習,貫通眾多佛教經書,造詣日深。
武德七年,菩薩二十三歲時,返回長安。於大覺寺從道岳受俱舍論、善光寺之法常、弘福寺之僧辯受攝大乘論之講義。不久,無法滿足漢譯佛典,而向朝廷請求出國許可,前往印度,但未獲批准。
西元六二九年,貞觀三年八月, 玄奘菩薩二十八歲,在虔敬的佛弟子協助下而順利地違犯不准出玉門關以西的國禁,偷偷的從長安(陝西西安)出發,前往西域。
當時有個秦州(今日甘肅省天水縣)僧孝達,在長安學《涅磐經》,要回秦州, 玄奘菩薩與之同往, 玄奘菩薩在秦州住一夜後又結伴經蘭州到涼州(今甘肅省 武威縣)。 玄奘菩薩停留在涼州約一個月,在此應邀講《涅磐經》、《攝大乘論》和《般若經》﹐使他早已名揚西域。但是涼州長官命令其歸京。當地有個和尚叫 慧威,他很同情 玄奘菩薩,派弟子惠琳、道正護送他西行,他們晝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東)。玄奘在瓜州買到一匹馬,但苦於無人相引,道正已回敦 煌,惠琳已回涼州。此時有個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為弟子,他護送玄奘前往,但他膽小怕事,中途變心,已返回瓜州。
忽然,一陣涼風吹拂,振奮了疲累的 玄奘菩薩,人與馬再度起行,馬兒像是識得路途似的飛奔到一處綠草甘泉,泉水甘美,飲入口中,疲憊盡消。這一切來得正是時候,真是菩薩的慈愍化現。於是,重新備妥水與草糧,滿懷著感恩與信心繼續西行。
玄奘菩薩離開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國,又踏上了萬里征途,不久到達篤信佛法的沙城諸國,王臣們深被玄奘的大願行感動,一城接一城的護送大師通關向前。經過阿耆尼國(焉耆,黑城),前往屈支(Kucha,庫車)。
終於,到達了伊塞克湖(大清地或熱海)西岸附近 素葉城。於此地會見西突厥的葉護可汗,由於有高昌王的親書而受到慇懃的招待。又經呾邏斯(位於呾邏斯河畔)、颯秣建國(撒馬爾罕城之東的Afrasiab 高原上)、羯霜(撒馬爾罕以南的沙赫里夏勃茲地方)、鐵門(帕米爾高原的險要隘口)等西土耳其斯坦國,度過阿姆河,到達活國(Qunduz,昆都士)。經 縛喝羅國,越過大雪山(興都庫什山)山脈,進入梵衍那國。之後到達大國迦畢試,停留在迦畢試,此時菩薩三十歲。
冬,經諸國至窒祿勒那國,從闍耶多學經量部系之「毘婆沙」,停留一冬半春。三十二歲,離開迦濕彌國,經過那羅僧訶城附近,遇山賊搶奪所有的財寶、衣服 等。於礫迦國接受捐贈, 玄奘菩薩在北印遊歷了十多個國家,輾轉來到至那僕底國,在此居停留十四個月,調查桃和梨是怎樣從中國傳入印度的。三十三歲,離開 至那僕底,於闍爛達那國學習四個月。經秣兔羅,停留祿勒那國約三個月。春,至秣底補羅國停留至夏末,依蜜多斯那學「辨真論」等諸論書。
玄奘巡禮那爛陀寺附近之佛蹟,復歸,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後 五年間鑽研「順正理論」、「顯揚聖教論」、「集量論」等,三十六歲,以那爛陀寺為據點,周遊印度。從恒河而下,於東印度的伊爛拏伐多國學習一年。之後從南 印度遊歷到西印度,歷經四年。其間,在伊爛拏伐多國度過一年,奔那伐彈那國度過二年。赴爛拏伐多國,從如來護(梵Tathgata)等研究「順正理論」等 論。(即《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如此 玄奘菩薩又深入研究了大乘空義----空性如來藏)。經林邑等國,旅遊東印度,至南僑薩羅從婆羅門研習「集量論」月 餘,後赴馱那羯磔迦國從大眾部僧蘇部底、蘇利耶研究「大眾部根本阿毘達磨」及大乘諸論書數月。遊歷印度東南部西南部,至伐多國,從數位名德研究「正量部根 本阿毘達磨」、「攝正法論」、「教實論」等。
其中,對 玄奘菩薩影響最大的是那爛陀寺﹐他在此拜年過 百歲的老住持戒賢為師。向他學習唯識教義。那爛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學府,在此大小乘並舉,以大乘為主。當時印度第一流的佛教學者,都在這裡進行過教學 和佛教研究工作,如大乘空宗的月稱,有宗的無著、世親、真諦、德慧、陳那、商羯羅主、護法、法稱、蓮花生等。(筆者按:以上學者雖然各有修證,是否真的傳 承佛陀意旨,能不墮外道知見,仍需慎思明辨,故有無遮大會之舉)除印度本國的學生以外,還有中國、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我國的法顯、玄奘都曾在此學 習。
在 玄奘菩薩留學期間,那爛陀寺能容納一萬名學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師,共中通二十部經論者共一千餘 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稱為“三藏法師”,包括 玄奘菩薩在內,共十名, 玄奘菩薩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在那爛陀寺學習五年外,又到處去 遊學,遊歷數十個國家,虛心向名師請教。然後又回到那爛陀寺,向他的老師戒賢彙報他的學習情況,受到戒賢的讚賞。以後又向低羅擇迦寺的般若跋陀羅學習因明 兩個月,又去杖林山,向勝軍居士學「唯識決擇論」等,于唐貞觀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回到那爛陀寺。 玄奘菩薩受戒日王禮遇,並與王逆河至曲女城,與勝軍 居士巡歷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再返那爛陀寺。
玄奘菩薩後依戒賢之命於那爛陀寺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又作「會宗論」「破惡見論」駁斥當時佛教裡的邪知邪見者。由於玄奘大師入理精闢,甚得天竺各國國王及佛教界的敬重。
在「曲女城」這一場聞名教界的數千人辯論大會,獲得完全勝利,更增勝大眾對玄奘大師的崇敬。有十八個國家的國王於這場辯論會後皈依於 玄奘菩薩座下,並 且為了表達對玄奘大師的敬意,特地啟建七十五日的無遮大法會。戒日王又堅請 玄奘菩薩參加此五年一度、歷時七十五天的大法會。
玄奘菩薩於天竺遊學十二年,至此會後本擬啟程歸國。 玄奘菩薩即將回國的消息傳開以後,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為他造一百座寺院,這些優厚待遇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
時, 玄奘菩薩四十二歲,受到鳩摩羅王及戒日王的熱情送別。沿途辭別各國國王的懇切挽留與大眾追隨相送的不捨,東行返國。同樣的經過漫漫長路,所不同的是,行囊裡滿載著珍貴的法寶、六百五十七部梵文聖典。
當離開羯若鞠闍國,啟程返國的路途上,越過興都庫什山,在活國(昆都士)附近得知高昌國滅亡。(玄奘菩薩赴印時,曾答應高昌國王麴文泰,返國時留住三 年,但此時高昌國已被唐太宗所滅,麴文泰已病故, 玄奘菩薩無須履行自己的諾言。)因此覺得沒有必要走天山南路,而在西域南道經由疏勒(Kashgar, 喀什噶爾)而向于闐。於疏勒遇山賊搶劫。
玄奘菩薩四十三歲,於于闐受到歡迎,七、八月間為眾講述「瑜 伽師地論」等。由於至信度河時,船隻翻覆,喪失經典,故向屈支(庫車)、于闐(和闐)訪求、傳抄。又,呈上奏文給太宗,請求歸國許可,七、八個月後,得到 歸國許可。從樓蘭經白龍堆,到達沙州(敦煌)。於此地再呈上奏文〈報告行〉。 玄奘菩薩奉〈束力〉(意即:詔書令),一路前往長安。
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規勸 玄奘菩薩還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絕。貞觀二十年,辯機撰述《大唐西域記》12卷完成,上表於太宗。玄奘譯「顯揚聖教論」二十卷,及譯「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貞觀二一年七月,玄奘譯「解深密經」5卷,梵譯「老子道德經」,送往東印度。貞觀二二年(西元六四八年), 玄奘菩薩四十七歲,五月,譯畢《瑜伽師地 論》100卷。並譯「勝宗十句義論」一卷、「唯識三十論」。唐太宗寫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讚揚 玄奘菩薩西遊。六月,受太宗召請至坊州的玉華宮。十 月,高宗為替母后薦福,於長安建立大慈恩寺,並於寺西北隅建造譯經院。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 玄奘菩薩遂奉敕入住任上座,譯經場移至西安的大慈恩寺,並 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此時,辯機被發現與高陽公主私通,受到腰斬的極刑。
貞觀二三年,四十八歲,四月,陪從太宗至終南山的翠微宮。於同地譯出《般若心經》。五月,太宗駕崩, 玄奘菩薩返回長安。六月,高宗即位。譯「攝大乘論本」三卷、「攝大乘論世親釋」十卷、「攝大乘論無性釋」十卷。
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六五二年), 玄奘菩薩五十一歲,三月,向高宗奏請,於大慈恩寺境內,造塔以安置經典。經高宗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大雁塔。 玄奘菩薩“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五十三歲,大慈恩寺完成四角五層之慈恩塔,安置經典及佛舍利。五十六歲,陪同高宗至洛陽。 上表請在少林寺專功譯經,但未獲准。自少年時代離開洛陽以來,首次回到故鄉陳留郡。唐高宗顯慶三年(西元六五八年),菩薩移居西明寺。
顯慶四年,菩薩五十八歲,十月,為了專心從事譯經,上表請求將譯經場移至玉華宮中的玉華寺獲准。遷居玉華宮,致力譯經。顯慶五年一月,玄奘於玉華宮始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月,迎請岐州法門寺之佛舍利及佛頂骨入洛陽宮。
唐高宗龍朔元年,五月,玄奘譯「辯中邊論頌」、「辯中邊論」三卷。六月,玄奘譯「唯識二十論」。龍朔三年, 玄奘菩薩六十二歲,十月,費時約四年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譯畢。自知時至,向徒眾交代遺言,囑付捨報後的埋葬方法。
(一)譯主:總負責人
(二)證義:譯主的助手,審定譯文和原文有沒有出入
(三)證文:校對譯主宣讀的梵文
(四)書寫:寫出梵文音譯
(五)筆受:翻梵?漢
(六)輟文:按照漢文語法整理譯文
(七)參譯:校勘原文,並將譯文返譯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對
(八)刊定:使譯文精煉流暢
(九)潤文:對譯文潤色
(十)梵唄:唱頌梵音,修正音韻
玄奘菩薩還提出五不翻的原則: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語
(二)、多含故不翻:一詞多義的詞取音譯,不取意譯
(三)、此無故不翻。中國沒有的東西,只取音譯,不取意譯
(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譯?“無上正覺”。但自迦葉摩騰以來,一直採取音譯,不取意譯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a的音譯。完全可以意譯?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譯,不取意譯
玄奘菩薩一生共譯佛教經論75部1335卷,無論是翻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譯稱為舊譯,他創造了新譯。舊譯以 真諦和 鳩摩羅什為 代表,新譯以 玄奘菩薩和義淨為代表。舊譯者多為外國人,有的因不精通漢語,有的過於強調意譯而失原旨,有的過於強調直譯,使中國人難以理解。 玄奘菩薩 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漢語,所譯經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順流暢,便於中國人閱讀。
後記
玄奘菩薩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等。 玄奘菩薩一派學說被後人稱為法相唯識學說。 玄奘菩薩被尊為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的創始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就是以 玄奘菩薩取經為題材創作的神話小說。
玄奘菩薩舍利,在歷史上向來是君王必爭的鎮國之寶,除了台灣日月潭玄奘寺保有部分之外,中國大陸方面究在何處成千古之謎,根據大陸2003/10/29 華商報,說:本葬於長安的白鹿原,再遷葬於少陵原畔,後因戰火之亂,又被攜至終南山,有文獻記載可能藏於今盧縣境內之終南山紫閣峪深處的紫閣寺。
法忍整理
《參考資料》:
佛教史年表、唯識宗的創始人~玄奘
前言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值遇,我今見聞得證悟,願解如來究竟義。」為了真理,不惜身命,的確!「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 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遙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為了眾生的法身慧命,為了佛法的弘傳,無數祖師大德用自己的生 命,換取佛法延續的可能。緬懷祖師大德們為法忘軀的精神,面對經典,更應感恩珍重典。此刻,我們要說的正是這位震古鑠今的 玄奘菩薩。
繼公元二世紀的龍樹菩薩,公元四、五世紀的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及公元五世紀的鳩摩羅什菩薩,他們都不惜身命,弘揚佛陀正法。可是,到了西元六○○年, 即佛曆一一四四年,印度塔米爾地方開始盛行了「濕婆」聖典派。(註:濕婆Siva又稱魯達羅梵文為 Rudra,意指荒神。是印度教信仰中的毀滅之神、苦行之神與舞蹈之神。濕婆之妻伽梨女神 Kali ,是印度教性力派崇奉的主神之一,性力派主張修雙身法)於此佛陀正法面臨危急存亡之際,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剛好時值大唐的鼎盛,與 玄奘菩薩的誕生, 使正法得以東移,慧命得以賡續。此實娑婆世界眾生之福也。
菩薩的誕生背景
西元六○二年,隋文帝仁壽二年, 玄奘菩薩出生於洛陽附近的河南陳留郡(現河南省開封市之東南,即偃師縣緱氏鎮),原姓陳,名褘,玄奘是他的法名。他是 漢代太守陳仲弓的後裔,曾祖陳欽是北魏上黨(今山西省長治縣)太守,祖父陳康是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陳慧曾任江陵縣令。陳慧有四個兒子,玄奘排行第四,自 幼就聰慧好學,而且家學淵源,八歲時就向父親學習儒家經典《孝經》。菩薩的青少年時期
玄奘菩薩的二哥陳素首先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 玄奘菩薩十歲時,父親陳慧辭世,決心出家。先至二哥之出家道場洛陽淨土寺,跟隨他學習佛教經 典,不久就能登座於大眾前複講經論。隋煬帝大業十年,時菩薩十三歲,剃度後,以沙彌身份入僧籍,法號玄奘。少年出家後更是勤奮用功,先向景法師學《涅磐 經》,後向嚴法師學《攝大乘論》。在博覽各家宗論典籍時,發現各宗所說,彼此不一,於是與兄長長捷法師參訪四方宿德耆臘,想要解開心中的疑惑;但是,終究 未能於論辯當中釋疑。隋滅唐興,唐高祖武德元年,時菩薩十七歲,玄奘隨兄長捷由洛陽經長安到四川,住 成都「空慧寺」,向道基、寶暹法師學習《攝大乘論》、《毗曇》等,並向雲法師學《迦延》。武德五年,菩薩年二十一歲,於成都受具足戒,並在此學律。後與兄 分手之後,偷偷離開成都,乘船下岷江、長江,經過荊州(湖北省江陵)來到荊州天皇寺,在此講《攝大乘論》和《毗曇》各三遍。又到相州(河南省安陽縣)、趙 州(河北省趙縣),在趙州向深法師學《成實論》。雲遊各地,參訪名僧。先後從慧休、道深等高僧學習,貫通眾多佛教經書,造詣日深。
武德七年,菩薩二十三歲時,返回長安。於大覺寺從道岳受俱舍論、善光寺之法常、弘福寺之僧辯受攝大乘論之講義。不久,無法滿足漢譯佛典,而向朝廷請求出國許可,前往印度,但未獲批准。
菩薩初遇波羅頗密多羅
唐武德九年(西元六二六年), 玄奘菩薩于在長安遇到來自中印度的波羅頗密多羅(「大乘莊嚴經論」譯者),他是印度高僧戒賢的弟子。 玄奘菩薩聽他說戒 賢在那爛陀寺講《瑜伽師地論》,非常嚮往,更堅定立下西行求法,擬將「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餘里」的決心化為「唯有將原典精確地譯 出,以釋眾疑,佛法才能繼續在東土弘傳,利益世人!」的成果。同修道友們知其心意,告訴他:「從古至今,很少人能越過險惡多變的大漠、流沙和冰封雪埋的蔥 嶺啊!您要珍惜自己的軀命,才能弘傳佛法。」。 玄奘菩薩何嘗不知道此行路途艱難重重,但是為了佛法、為了眾生、為了道業,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往西求法 的意志一天比一天堅定。由於邊界戰事剛剛停止的緣故,朝廷對於關防嚴謹,不許百姓出境。菩薩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玄奘菩薩並不因此而放棄,仍不斷求學,但求學過程中深感中國佛經由於翻譯有誤,因為不完整的原故,而造成很多地方?說紛紜。菩薩想法子出境的意志更強烈了。西元六二九年,貞觀三年八月, 玄奘菩薩二十八歲,在虔敬的佛弟子協助下而順利地違犯不准出玉門關以西的國禁,偷偷的從長安(陝西西安)出發,前往西域。
當時有個秦州(今日甘肅省天水縣)僧孝達,在長安學《涅磐經》,要回秦州, 玄奘菩薩與之同往, 玄奘菩薩在秦州住一夜後又結伴經蘭州到涼州(今甘肅省 武威縣)。 玄奘菩薩停留在涼州約一個月,在此應邀講《涅磐經》、《攝大乘論》和《般若經》﹐使他早已名揚西域。但是涼州長官命令其歸京。當地有個和尚叫 慧威,他很同情 玄奘菩薩,派弟子惠琳、道正護送他西行,他們晝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東)。玄奘在瓜州買到一匹馬,但苦於無人相引,道正已回敦 煌,惠琳已回涼州。此時有個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為弟子,他護送玄奘前往,但他膽小怕事,中途變心,已返回瓜州。
菩薩獨入沙漠備歷艱辛
從此以後,玄奘獨自一人進入一望無際的大沙漠,隨著狂風不時的捲襲過來,沙漠中的烈陽像烙鐵一般炙熱,高溫酷熱的空氣蒸得人馬俱疲;沙漠,彷彿沒有盡頭 的天地,常常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迷路了?一堆堆無名的白骨是沙漠中唯一的指路標。蜃樓魅影不時的在前方晃動,「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玄奘一心虔誦《心 經》,隨著誦經聲,鬼魅魔影頓時消散無蹤。在茫茫的沙漠中,因為水囊傾覆,人馬滴水未沾的行走五天四夜,饑渴熱的交煎, 玄奘菩薩終至不支倒地。在極度的 困頓中, 玄奘菩薩始終虔敬的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不停,祈願觀世音菩薩慈愍東土眾生,護佑此次西行求法的願行能實現。這四天五夜,滴水不進,粒米不食。死 去活來,但他毫無畏縮,寧向西方一步死,也絕不向後一步生。忽然,一陣涼風吹拂,振奮了疲累的 玄奘菩薩,人與馬再度起行,馬兒像是識得路途似的飛奔到一處綠草甘泉,泉水甘美,飲入口中,疲憊盡消。這一切來得正是時候,真是菩薩的慈愍化現。於是,重新備妥水與草糧,滿懷著感恩與信心繼續西行。
菩薩到達高昌國倍受敬重
備歷艱辛,終於到達伊吾(哈密)國境,於當地受到佛教徒高昌國王麴文泰(qu)使者的迎請,變更預定路線而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又過數日,到了 高昌國。高昌國王麴文泰遣使迎候,國王由侍人陪同,親自迎接 玄奘菩薩入後院,住一重閣寶帳之中,王妃與數十名侍女皆來禮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國統王 法師規勸 玄奘菩薩留住,但 玄奘菩薩沒有同意,說:「我來到此地是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礙,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屍骨,我求法的意志和決心,大王是留 不住的。」以後便絕食三天以示抗議。麴文泰被 玄奘菩薩西行求法的決心所感動,只好放他西行。此時菩薩二十九歲,王與玄奘在王母面前結為兄弟。麴文泰還要 求 玄奘菩薩從印返國路過高昌國時,留住三年,受王供養。還要求現在講經一個月,菩薩一一答應。 玄奘菩薩開講時,太妃以下國王、大臣等三百餘人前來聽 講,國王麴文泰親執香爐並低跪為蹬,天天如此。講完佛經以後,讓 玄奘菩薩度四沙彌,以作侍從。玄奘菩薩離開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國,又踏上了萬里征途,不久到達篤信佛法的沙城諸國,王臣們深被玄奘的大願行感動,一城接一城的護送大師通關向前。經過阿耆尼國(焉耆,黑城),前往屈支(Kucha,庫車)。
菩薩越過天山
橫在眼前的是高聳入雲的蔥嶺,與終年積雪的皚皚山巔。他們將要越過天山山脈凌山(冰山,判為今木蘇爾嶺的天山隘口), 玄奘菩薩及高昌王派賜護送的人 馬,一個挨著一個抓緊著行囊,他們躬身無語、默默地前進,生怕絲微的音聲共鳴,會引發狂瀉的雪崩。嚴峻陡峭的崖壁,必須以繩為橋,一行人匍匐攀爬在萬丈深 淵的峭壁上。一天,凌山大雪,幾位禁不住冰寒飢饉的徒侶及牲畜,活活地被凍死在高山上。 玄奘菩薩看到這種情形,堅定地告訴自己:「我為求法,願捨軀命, 若不到西天,誓不東回;縱然喪身在此,也絕不後悔!」終於,到達了伊塞克湖(大清地或熱海)西岸附近 素葉城。於此地會見西突厥的葉護可汗,由於有高昌王的親書而受到慇懃的招待。又經呾邏斯(位於呾邏斯河畔)、颯秣建國(撒馬爾罕城之東的Afrasiab 高原上)、羯霜(撒馬爾罕以南的沙赫里夏勃茲地方)、鐵門(帕米爾高原的險要隘口)等西土耳其斯坦國,度過阿姆河,到達活國(Qunduz,昆都士)。經 縛喝羅國,越過大雪山(興都庫什山)山脈,進入梵衍那國。之後到達大國迦畢試,停留在迦畢試,此時菩薩三十歲。
菩薩進入北印度
玄奘菩薩歷歷艱辛,踏過二十多個國家的國土,經過一年的時間,終於進入北印度邊境的濫波國。 玄奘菩薩從濫波國向南行,經那揭羅喝國到達無著、世親等佛 教大師的出生地犍陀羅國,並在此把麴文泰送給他的金、銀等物分送給各大寺院。他從犍陀羅國往東南行,經咀叉始羅等國,到達迦濕彌羅國,於王宮中,接受歡 迎,住「闍耶因陀羅寺」,在此向一位年近七十的老法師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聲明、文法學等,停留在擁有超過一百座寺廟的此地之二年期間,與 高僧討論經典,致力於佛經研究, 玄奘菩薩在這裏停留兩年,把第四次佛教結集的三十萬經論全部學完。冬,經諸國至窒祿勒那國,從闍耶多學經量部系之「毘婆沙」,停留一冬半春。三十二歲,離開迦濕彌國,經過那羅僧訶城附近,遇山賊搶奪所有的財寶、衣服 等。於礫迦國接受捐贈, 玄奘菩薩在北印遊歷了十多個國家,輾轉來到至那僕底國,在此居停留十四個月,調查桃和梨是怎樣從中國傳入印度的。三十三歲,離開 至那僕底,於闍爛達那國學習四個月。經秣兔羅,停留祿勒那國約三個月。春,至秣底補羅國停留至夏末,依蜜多斯那學「辨真論」等諸論書。
菩薩在中印度
西元六三一年,貞觀五年, 玄奘菩薩已來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沿途向名僧學習佛教經論。三十四歲,從祿勒那國經過秣底補羅,到達羯 若鞠闍(曲女城)。停留三個月,從高僧受教。夏,至羯若鞠闍國,止住跋達羅寺,從毘離耶犀那研究「毘婆沙」。三十五歲,巡禮室羅伐悉底(舍衛國)的祇園精 舍、佛陀陀誕生地藍毗尼、佛陀入滅地拘尸羅、佛陀初說法之地─鹿野苑等佛跡,到達聖地菩提伽耶。受摩竭陀國的那爛陀寺(當時印度最大的佛教大學)之邀請, 於該寺前後停留共約五年,致力研究。玄奘巡禮那爛陀寺附近之佛蹟,復歸,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後 五年間鑽研「順正理論」、「顯揚聖教論」、「集量論」等,三十六歲,以那爛陀寺為據點,周遊印度。從恒河而下,於東印度的伊爛拏伐多國學習一年。之後從南 印度遊歷到西印度,歷經四年。其間,在伊爛拏伐多國度過一年,奔那伐彈那國度過二年。赴爛拏伐多國,從如來護(梵Tathgata)等研究「順正理論」等 論。(即《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如此 玄奘菩薩又深入研究了大乘空義----空性如來藏)。經林邑等國,旅遊東印度,至南僑薩羅從婆羅門研習「集量論」月 餘,後赴馱那羯磔迦國從大眾部僧蘇部底、蘇利耶研究「大眾部根本阿毘達磨」及大乘諸論書數月。遊歷印度東南部西南部,至伐多國,從數位名德研究「正量部根 本阿毘達磨」、「攝正法論」、「教實論」等。
其中,對 玄奘菩薩影響最大的是那爛陀寺﹐他在此拜年過 百歲的老住持戒賢為師。向他學習唯識教義。那爛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學府,在此大小乘並舉,以大乘為主。當時印度第一流的佛教學者,都在這裡進行過教學 和佛教研究工作,如大乘空宗的月稱,有宗的無著、世親、真諦、德慧、陳那、商羯羅主、護法、法稱、蓮花生等。(筆者按:以上學者雖然各有修證,是否真的傳 承佛陀意旨,能不墮外道知見,仍需慎思明辨,故有無遮大會之舉)除印度本國的學生以外,還有中國、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我國的法顯、玄奘都曾在此學 習。
在 玄奘菩薩留學期間,那爛陀寺能容納一萬名學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師,共中通二十部經論者共一千餘 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稱為“三藏法師”,包括 玄奘菩薩在內,共十名, 玄奘菩薩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在那爛陀寺學習五年外,又到處去 遊學,遊歷數十個國家,虛心向名師請教。然後又回到那爛陀寺,向他的老師戒賢彙報他的學習情況,受到戒賢的讚賞。以後又向低羅擇迦寺的般若跋陀羅學習因明 兩個月,又去杖林山,向勝軍居士學「唯識決擇論」等,于唐貞觀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回到那爛陀寺。 玄奘菩薩受戒日王禮遇,並與王逆河至曲女城,與勝軍 居士巡歷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再返那爛陀寺。
玄奘菩薩後依戒賢之命於那爛陀寺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又作「會宗論」「破惡見論」駁斥當時佛教裡的邪知邪見者。由於玄奘大師入理精闢,甚得天竺各國國王及佛教界的敬重。
菩薩擔任無遮大會論主獲得完全勝利
西元六四二年,貞觀十六年,當時 玄奘菩薩四十歲。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行了五年一度的無遮大會(筆者按:此乃嚴酷考驗的佛學公開辯論大會,依當時習 俗,輸者只有兩條路:一者必須自殺謝罪,二者必須歸順勝者且拜勝者為師)。請 玄奘菩薩為論主,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耆那 僧)2000人參加。當時 玄奘菩薩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義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淨天)。 (筆者按:天竺人尊稱 玄奘菩薩為第一義天。天竺人對「天」的定義有四種:世間天、生天、淨天、義天;世間天者,人中之君王,如各國國王,現代則為總統。 生天者,修善業而生到天界者。淨天者,二乘人證悟而能生解脫天也。義天者,已證悟之菩薩境界者也。義天之位已遠遠超過國王的世間天之位了。)在「曲女城」這一場聞名教界的數千人辯論大會,獲得完全勝利,更增勝大眾對玄奘大師的崇敬。有十八個國家的國王於這場辯論會後皈依於 玄奘菩薩座下,並 且為了表達對玄奘大師的敬意,特地啟建七十五日的無遮大法會。戒日王又堅請 玄奘菩薩參加此五年一度、歷時七十五天的大法會。
玄奘菩薩於天竺遊學十二年,至此會後本擬啟程歸國。 玄奘菩薩即將回國的消息傳開以後,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為他造一百座寺院,這些優厚待遇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
時, 玄奘菩薩四十二歲,受到鳩摩羅王及戒日王的熱情送別。沿途辭別各國國王的懇切挽留與大眾追隨相送的不捨,東行返國。同樣的經過漫漫長路,所不同的是,行囊裡滿載著珍貴的法寶、六百五十七部梵文聖典。
當離開羯若鞠闍國,啟程返國的路途上,越過興都庫什山,在活國(昆都士)附近得知高昌國滅亡。(玄奘菩薩赴印時,曾答應高昌國王麴文泰,返國時留住三 年,但此時高昌國已被唐太宗所滅,麴文泰已病故, 玄奘菩薩無須履行自己的諾言。)因此覺得沒有必要走天山南路,而在西域南道經由疏勒(Kashgar, 喀什噶爾)而向于闐。於疏勒遇山賊搶劫。
玄奘菩薩四十三歲,於于闐受到歡迎,七、八月間為眾講述「瑜 伽師地論」等。由於至信度河時,船隻翻覆,喪失經典,故向屈支(庫車)、于闐(和闐)訪求、傳抄。又,呈上奏文給太宗,請求歸國許可,七、八個月後,得到 歸國許可。從樓蘭經白龍堆,到達沙州(敦煌)。於此地再呈上奏文〈報告行〉。 玄奘菩薩奉〈束力〉(意即:詔書令),一路前往長安。
菩薩榮歸國門
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正月二十五日, 玄奘菩薩返回長安。時菩薩四十四歲,房玄齡等奉〈束力〉(意即:詔書令)迎之;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 市”。 玄奘菩薩回到長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陳列他從印度帶來的佛經佛像,他帶回來的佛教經典如下:大乘經234部,大乘論192部,上座部經律論 15部,大眾部經律論15部,三彌底部經律論15部,彌沙塞部經律論22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17部,法藏部經律論42夾,說一切有部經律論67部,因明 論36部,聲論13部,共520夾657部,用20匹馬馱來。 玄奘菩薩帶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國的金佛像一尊、於鷲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後將這些陳列 品送弘福寺儲存。菩薩住持譯場
二月,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 玄奘菩薩婉言辭謝。 玄奘菩薩要求組織譯埸,翻譯佛經。開始 玄奘菩薩要求去少林寺譯經,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菩 薩欣然同意。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開始翻譯佛經。 玄奘菩 薩還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任用辯機為編輯。由辯機執筆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載 玄奘菩薩親自經歷及所聞138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等。這 本書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陸的重要典籍,被譯成英、法、日等外國文字,受到國際學者的重視。完成《大唐西域記》的寫作以後, 玄奘菩薩還奉唐太宗之命,把 《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規勸 玄奘菩薩還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絕。貞觀二十年,辯機撰述《大唐西域記》12卷完成,上表於太宗。玄奘譯「顯揚聖教論」二十卷,及譯「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貞觀二一年七月,玄奘譯「解深密經」5卷,梵譯「老子道德經」,送往東印度。貞觀二二年(西元六四八年), 玄奘菩薩四十七歲,五月,譯畢《瑜伽師地 論》100卷。並譯「勝宗十句義論」一卷、「唯識三十論」。唐太宗寫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讚揚 玄奘菩薩西遊。六月,受太宗召請至坊州的玉華宮。十 月,高宗為替母后薦福,於長安建立大慈恩寺,並於寺西北隅建造譯經院。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 玄奘菩薩遂奉敕入住任上座,譯經場移至西安的大慈恩寺,並 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此時,辯機被發現與高陽公主私通,受到腰斬的極刑。
貞觀二三年,四十八歲,四月,陪從太宗至終南山的翠微宮。於同地譯出《般若心經》。五月,太宗駕崩, 玄奘菩薩返回長安。六月,高宗即位。譯「攝大乘論本」三卷、「攝大乘論世親釋」十卷、「攝大乘論無性釋」十卷。
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六五二年), 玄奘菩薩五十一歲,三月,向高宗奏請,於大慈恩寺境內,造塔以安置經典。經高宗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大雁塔。 玄奘菩薩“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五十三歲,大慈恩寺完成四角五層之慈恩塔,安置經典及佛舍利。五十六歲,陪同高宗至洛陽。 上表請在少林寺專功譯經,但未獲准。自少年時代離開洛陽以來,首次回到故鄉陳留郡。唐高宗顯慶三年(西元六五八年),菩薩移居西明寺。
顯慶四年,菩薩五十八歲,十月,為了專心從事譯經,上表請求將譯經場移至玉華宮中的玉華寺獲准。遷居玉華宮,致力譯經。顯慶五年一月,玄奘於玉華宮始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月,迎請岐州法門寺之佛舍利及佛頂骨入洛陽宮。
唐高宗龍朔元年,五月,玄奘譯「辯中邊論頌」、「辯中邊論」三卷。六月,玄奘譯「唯識二十論」。龍朔三年, 玄奘菩薩六十二歲,十月,費時約四年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譯畢。自知時至,向徒眾交代遺言,囑付捨報後的埋葬方法。
菩薩的譯埸組織及原則
玄奘菩薩的譯埸分為十種人:(一)譯主:總負責人
(二)證義:譯主的助手,審定譯文和原文有沒有出入
(三)證文:校對譯主宣讀的梵文
(四)書寫:寫出梵文音譯
(五)筆受:翻梵?漢
(六)輟文:按照漢文語法整理譯文
(七)參譯:校勘原文,並將譯文返譯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對
(八)刊定:使譯文精煉流暢
(九)潤文:對譯文潤色
(十)梵唄:唱頌梵音,修正音韻
玄奘菩薩還提出五不翻的原則: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語
(二)、多含故不翻:一詞多義的詞取音譯,不取意譯
(三)、此無故不翻。中國沒有的東西,只取音譯,不取意譯
(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譯?“無上正覺”。但自迦葉摩騰以來,一直採取音譯,不取意譯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a的音譯。完全可以意譯?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譯,不取意譯
菩薩示寂
西元六六四年,唐高宗麟德元年, 玄奘菩薩六十三歲,正月,停止譯經。2月5日,圓寂於銅川玉華宮。於4月15日,以國葬葬於長安的白鹿原。追諡號「大遍覺」,〈束力〉(意即:詔書令)建塔於樊川北原。在安葬 玄奘菩薩那天,有一百多萬人送葬,三萬多人露宿墓旁。玄奘菩薩一生共譯佛教經論75部1335卷,無論是翻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譯稱為舊譯,他創造了新譯。舊譯以 真諦和 鳩摩羅什為 代表,新譯以 玄奘菩薩和義淨為代表。舊譯者多為外國人,有的因不精通漢語,有的過於強調意譯而失原旨,有的過於強調直譯,使中國人難以理解。 玄奘菩薩 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漢語,所譯經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順流暢,便於中國人閱讀。
後記
玄奘菩薩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等。 玄奘菩薩一派學說被後人稱為法相唯識學說。 玄奘菩薩被尊為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的創始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就是以 玄奘菩薩取經為題材創作的神話小說。
玄奘菩薩舍利,在歷史上向來是君王必爭的鎮國之寶,除了台灣日月潭玄奘寺保有部分之外,中國大陸方面究在何處成千古之謎,根據大陸2003/10/29 華商報,說:本葬於長安的白鹿原,再遷葬於少陵原畔,後因戰火之亂,又被攜至終南山,有文獻記載可能藏於今盧縣境內之終南山紫閣峪深處的紫閣寺。
法忍整理
《參考資料》:
佛教史年表、唯識宗的創始人~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