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普,即願行遍一切處;賢,即妙善之義。意為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遍及一切處所、利及一切眾生,平等、慈悲且具備眾德,故名普賢,又作遍吉菩薩。《楞嚴經》云:「普賢菩薩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義立名。」
《華嚴經.入法界品》曰:「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堂,與五百菩薩摩訶薩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 普賢菩薩(侍佛之右 方)多以六牙白象為坐騎,與騎乘獅子的 文殊菩薩(侍佛之左方),同為毘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代表六 度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象徵 普賢菩薩的篤實行履。 普賢菩薩曾發心守護持誦《法華經》者,故甚得天台宗行者的重視。如《法華 經.勸發品》所述︰「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
依據《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所介紹的 普賢菩薩,「乃生東方,淨妙國土」,「身量無邊,因生無邊,色像無邊。」祂是一位具足無量行願而普遍示現於諸佛 剎土的一位大菩薩,故在《華嚴經》中說, 普賢菩薩的身體,猶如虛空,三世諸佛的法身,也都是 普賢的法身,祂可以普應十方而做一切的方便,所以十方三世 諸佛的應化身,也是 普賢的應化身。因此,《大智度經》云:「普賢不必說其住處,是應一切世界,而住其中。」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記載:「普賢菩薩住地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三千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唐般若三藏翻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四十華嚴》,其中善 財童子五十三參,於參訪 普賢菩薩時, 普賢菩薩闡明:欲成就佛的功德,應修習十種廣大行願,並說明受持此經之殊勝功德。此經以證入華嚴法界、詮釋十大行 願為旨趣,並以利益有情為入門,迴向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為方便。
《四十華嚴》卷四十:若有人以深切的信 心受持、讀誦、書寫此十大願,能除滅五無間業,行無障礙,圓滿功德,成就微妙色身,乃至命終往生極樂世界,見 阿彌陀佛,蒙佛授記等。 普賢菩薩所發的願 是代表一切菩薩的願,所以叫做「總願」。一切菩薩都願證入「一真法界」,若想證入「一真法界」,就必須要修十大行,所以叫做「普賢行願」,又叫做「十大願 王」,是佛教徒在實踐菩薩道時的行為典範。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略述如下︰ 
一、禮敬諸佛︰
以清淨的身、語、意,常禮敬十方三世諸佛,念念相續,無有窮盡。「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 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因為 普賢菩薩已心意清淨,運用無礙,願力所至,便能以無量無數身,遍禮盡 禮無量無數佛。
二、稱讚如來︰
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念 念相續,無有窮盡。 六祖惠能大師云:「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就是稱揚讚歎法 身如來。 釋佛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釋佛以此偈,七日七夜讚佛,故比 彌勒菩薩早九十一劫成佛, 我們亦可以此偈來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
常以上妙諸供養,行諸供養中之最極-法供養。 普賢菩薩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佛經說:「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以法供養「法身佛」,亦即供養十方三世佛,就是廣修供養。
四、懺悔業障︰
誠心懺悔,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所造身、語、意惡業,以清淨三業,恆住淨戒。「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由於業障的關係,致令凡夫與佛有差別。  普賢菩薩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
五、隨喜功德︰
於諸佛、菩薩、以至六趣眾生,一切善根、功德悉皆隨喜。
六、請轉法輪︰
以身、語、意種種方便,勸請成等正覺之諸佛轉妙法輪。《華嚴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出現於世,就是為了開示佛的知見,所以當每一尊佛成佛的時候,梵天王就會立即請佛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對於將示現涅槃之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善知識,勸請不入涅槃。昔日, 佛問阿難:「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壽一劫,若減一劫。」當時阿難尚 未悟道,被魔王蒙蔽了心,所以 佛問三次,阿難皆未回答,而錯失請 佛住世的良機。又昔日,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葯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 真法供養如來。」當下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世尊仍在靈鷲山講述《法華經》,此乃佛仍住世的最佳例子。
八、常隨佛學︰
一切如來從初發心即精進不退,以身命布施,成大菩提,以種種神通,示現各種佛身,處於種種眾會,隨眾生之樂欲而說法,乃至示現入涅槃,此等悉皆隨學。我們在每一念中,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就是念念中常隨佛學。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九、恆順眾生︰
隨順一切眾生之種種差別,饒益平等,以大悲心隨順眾生,故能成就供養如來。
十、、普皆迴向︰
以上之一切功德,悉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眾生常樂我淨,同證佛果。


素有「峨眉天下秀」美譽的峨眉山,是我國佛教四大聖地之一,相傳曾有 普賢菩薩在此示現說法,所以被奉為 普賢菩薩之道場。
據說唐朝天台國清寺的豐干禪師,有一天,看見一孩童在路旁啼哭,以為是無家棄兒,就將他帶回國清寺,取名「拾得」。拾得少年時,負責香燈及齋堂事務。有 一次,大眾過堂用齋,見拾得擅自登上大座,與佛像對面而食,並衝著憍陳如尊者的塑像說:只不過是個「小果聲聞」!說完,即哈哈大笑!眾人看得瞠目結舌,於 是將他趕出齋堂。上座師因此改派他到廚房去服勞役、做雜事。
一日,拾得一進廚房,看到滿地狼籍,於是生氣 地走到伽藍殿,指著 伽藍護法菩薩說:「你連廚房裡的食物都看不好,如何保護好道場呢?」順手用木杖鞭打伽藍像。當晚,僧眾夢見 伽藍告狀說:「拾得打 我!」第二天,大家迫不及待的來到伽藍殿一探究竟,伽藍像果真有多處杖痕!大眾才知原來拾得不是普通人!」
後來因台州刺史閭丘胤,巧遇豐干禪師,並問道:「國清寺現在有沒有大修行的聖者?」禪師回答道:「寒山是文殊,拾得是普賢,你趕快去禮拜吧!」刺史一 聽,立刻來到國清寺拜見。二人一見刺史就說:「豐干多話!豐干饒舌!你連 彌陀對面都不相識,來禮拜我們做什麼?」話一說完,兩人從此不知所蹤。此時,大 眾才恍然大悟,原來豐干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寒山、拾得是 文殊、 普賢菩薩示現。 
法住整理 
《參考資料》:
佛學大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