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舊云:光世音、觀世音,略稱觀音,新云:觀世自在、觀自在。
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與 觀世音菩薩的因緣相當的深,俗話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可見 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男女老幼無所不知。尤其是  觀世音菩薩慈悲濟世的教化精神,長期以來成為亞洲文化的堅定信仰。觀世音菩薩在布施及禪定兩修持上,有登峰造極的成就。祂的布施,不但包括一切的財施、 法施,而且能解除男女老幼一切的畏懼恐怖,所以人們又尊稱祂為「施無畏者」。
為什麼我們說「戶戶觀世 音」?主要由於《妙法蓮華經》第二十五品〈普門品〉的盛行;《法華經》乃經中之王,而〈普門品〉又是《法華經》中與我國最有緣的一品。《法華經‧普門品》 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 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 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由此因緣,故稱「觀世音」菩薩。「觀世 音」係鳩摩羅什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則採羅什的舊譯,稱為觀音。
為什麼 觀世音又名「觀自 在」?此係指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之意。首先要「觀」一切的人、事、物,在上面得到自在,沒有罣礙,無所得、無所求,才能真正得到解脫。因為 觀世音菩薩有 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難。而一般人執五蘊為我,無法照見五蘊皆空,所以有人、我之分別。當真正能做到無人、無我時,則能以眾人之苦難為苦 難,才能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楞嚴經》上云:「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談到 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方法,耳根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意即「反聞聞自性」。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以致受外境所動,而生起煩惱,進而造 業,再受流轉生死的苦報。而 觀世音這個「觀」,不是用耳聞,而是用清淨心來觀,觀察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能不為所動,所以能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界。
《地藏菩薩本願經》:「佛告觀世音菩薩,汝於娑婆世界有大因緣,若天若龍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眾生,聞汝名者見汝形者,戀慕汝者讚歎汝者,是 諸眾生於無上道必不退轉,常生人天具受妙樂。」故知, 觀世音菩薩與此方世界眾生特別有緣,也因如此,殿堂之中常見與 地藏王菩薩,同為 釋迦牟尼佛之左 右脅侍,合稱「娑婆三聖」。
觀世音菩薩亦與 大勢至菩薩並為 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輔佐 阿彌陀佛教化眾 生,合稱為「西方三聖」。《悲華經》中記載,將來 阿彌陀佛入涅槃以後,觀世音菩薩將遞補佛位,名為「一切光明功德王如來」,其所化之土名為「一切珍寶所 成就世界」,比現在的極樂世界,更加殊妙莊嚴。
在《華嚴經》中敘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中,第二十八位 便是參訪 觀世音菩薩。經上亦提及 觀世音菩薩的淨土,是在印度的南方的「補怛洛迦山」。祂在那裡,結跏趺坐,無量菩薩恭敬圍繞,聆聽 觀音菩薩宣說大慈 悲法。如從此一記載來看, 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就在娑婆世界的南印度。
根據《大悲經》記載:佛在補陀落伽 山, 觀世音菩薩的宮殿中。此時 觀世音菩薩,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三千大千世界,說明於過去無量億劫前,在 千光王靜住如來處,學習「大悲心大陀羅尼」,頓 時,從初地菩薩超越到八地菩薩,應時具足千手千眼。由於受持大悲神咒,生生世世皆得在諸佛面前蓮華化生。因此 觀世音菩薩發願:「假使有眾生,能受持讀誦 大悲神咒者,若不能往生諸佛清淨國土者,我發誓不成無上正等正覺。」
說完之後,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早已成佛,其名號 正法明如來。由於祂的大悲願力,仍然示現為菩薩。大家應當常供養 觀世音菩薩,專心稱念 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可以得無量的福德,可滅無量的罪業,臨命終後往生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的 觀世音菩薩,也是方便的權現,而非根本道場。根據上述經文,大家可以知道恭敬供養 觀世音菩薩,以及專念 觀世音菩薩名號,以此迴向往生極樂世界,同樣都能夠往生淨土。
依我國的觀念來說, 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就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千多年前,有一位日本僧人,名叫慧鍔,來華求法,請到一尊觀音像,欲帶回日本供養。當船經過 舟山群島時,遇上狂風大浪,傳說當時的海面出了許多鐵蓮華,船無法航行,只好將聖像請上了一個小島。在島上建了一座寺院供奉 觀世音菩薩,居民稱此寺院為 「不肯去觀音院」,此即普陀山成為我國著名的 觀世音菩薩道場之由來。與 文殊菩薩的五台山, 普賢菩薩的峨嵋山, 地藏菩薩的九華山,並美齊名成為中國 佛教的四大名山。
至於觀音靈感的事蹟,曾有一個向 觀世音菩薩求智慧得智慧的例子: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 因修《法華懺》二十一天,夢見 觀世音菩薩以甘露水灌其口,醒來之後便得辯才無礙。《觀音讚》:「觀世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三十二應遍塵剎,百 千萬劫化閻浮。」由此可見 觀世音菩薩的智慧,是經過累劫多時修成的,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成就了智慧以後,就以大智慧來度眾生。
根據《玄奘大師傳》中記載,玄奘有多次祈求 觀音的靈感經驗。例如:當他經過八百里流沙河時,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遇到了多少的惡鬼邪妖,都因持誦《心 經》而去除了魔鬼。另有一次出了玉門關,夜宿沙漠,隨從的胡人忽然起了變心,玄奘即時稱念 觀世音菩薩,胡人頓失殺心。又有一次,玄奘正橫度八百里流沙, 經過了五天四夜的沙漠旅行,無水可飲,他和所騎的馬臥倒沙漠之中。此時,大師乃一心繫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心中默禱:弟子,此行不為個人名利,但為求無上大 法,加惠眾生。素仰菩薩慈悲,尋聲求苦,弟子現在的危難,期望菩薩能慈悲救拔。到了晚上,忽有涼風觸身,全身舒暢,馬兒也能起來走了,走了十多里,馬兒忽 然走向岔路,又經數里,忽見青草數畝,並有一個水池。奘師與馬,始得救濟,此一水草並非原有,乃 觀音菩薩慈悲變現而來。
又根據《佛祖統紀》中記載,唐朝憲宗時,陝西一帶的人民,未曾聽聞三寶之名,因此 觀世音菩薩化現為馬郎之婦,以度化當地之居民。有一天,漁村出現了一 位賣魚姑娘,手裏挽著魚籃,沿街叫賣。輕柔的聲音,秀麗的容貌,吸引眾人一擁而上,爭相買魚。姑娘說:「魚是賣給人放生用的,不是買來吃的。」於是一傳 十,十傳百,整個漁村都知道這位賣魚姑娘。
後來,漁村裏一些單身的年輕人,漸漸對她起了愛慕之情。姑娘 說:「我只有一個人,如何能嫁給你們這麼多人呢?不如我教你們誦《普門品》,誰能一夜之間背熟,我就嫁給他。」第二天一早,能背誦的,居然有二十多人。姑 娘說:「今天改教《金剛經》,有誰能在一夜間背熟的,我就嫁給他。」結果能背誦的,仍然有十多人。後來,姑娘又教眾人誦《法華經》七卷,約定三日之內,若 有人能背熟,一定嫁給他。結果三日期限到了,只有一位年輕人「馬郎」能背誦。於是,他滿心歡喜,把姑娘迎娶入門。
正在欣喜之際,不料剛娶進門的嬌妻,突然死了,傷心的馬郎只好把愛妻埋葬。過了幾天,有一位老和尚來到馬郎家,告訴他說:「不要悲傷了,那位姑娘其實是  觀世音菩薩,特別化現來此度化你們的。若不相信,何不撬開墳墓看看?」說完,人就凌空而去。馬郎聽完,半信半疑的找人開棺一看,愛妻的屍體早已不知去 向,當下才恍然大悟。由於此典故,陝西一帶的人民都非常虔信佛法,自宋代以後,供奉馬郎觀音尤為盛行。因她手提魚籃,又稱之「魚籃觀音」。
至於中國隋唐時代及日本的觀音相,多蓄鬍鬚,現男子身相。而今流傳民間的 觀世音菩薩塑像,都現女相,以其柔和愛語的母性特質,代表菩薩憫念眾生的慈悲心腸。
附註: 普陀洛伽山,即普陀山。一名補陀洛伽山。《華嚴經》又稱補陀落伽山,蓋梵名也。在今定海縣之東,距縣百餘里,孤矗海中。  
法住整理                            
《參考資料》:
佛學大辭典、佛教的救世精神、觀世音菩薩與觀音法門

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或曼殊是妙之義,師利或室利是頭之義、 德之義、吉祥之義。文殊師利菩薩為我國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諸眾菩薩之上首,也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有「法王子」之稱。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華藏世 界」之一佛、二菩薩,即毗盧遮那佛居中央, 文殊師利菩薩居左, 普賢菩薩居右,合稱為「華嚴三聖」。 
根據《文殊師利般涅槃經》說:在 釋迦佛的時代, 文殊菩薩出生於舍衛國的一位婆羅門家庭,生時屋宅化如蓮華,由母右脅而生,墜地能言,具有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出生時,出現十大瑞兆:1、天降甘露2、地湧七珍3、倉變金粟4、庭生蓮花5、光明滿室6、雞生鳳子7、馬產祥麟8、牛生白犢9、豬誕龍豚10、 六牙象現。後 文殊至 釋迦佛所,出家學道。
文殊是智慧的化身,後來隨佛出家後,自然而然地便成為眾佛弟子中的上首,在菩薩眾中也堪稱為第一大士,被視為如來法王之子,故又有「法王子」的尊稱。
在密宗之金剛界及胎藏界兩部曼陀羅來說,金剛界之 文殊騎獅子或乘孔雀,右手持利劍。胎藏界之 文殊則坐於白蓮臺上,左手持青蓮華。青蓮華代表修行人之無染心,不著諸法;心無所住,故能見諸法實相。所以 文殊菩薩在密宗有「吉祥金剛」或「般若金剛」之稱。
文殊有種種之差別,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其化身有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兒文殊等,一般常見的 文殊菩薩相多為頭頂五髻 的童子形貌,表示如來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久已成就,但以本願因緣故,示作童真法王子形貌。手持般若寶劍,象徵金 剛般若智有如利劍,能斷眾生之煩惱;騎乘獅子,表示智慧之威猛,所以又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眾佛弟子都把 文殊當成智慧的化身,如說般若為「諸佛之 母」,文殊為「七佛之師」。
《心地觀經》也說:「三世覺母妙吉祥」。《放本經》曰:「今我得佛,皆是 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 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 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釋迦牟尼佛說法始自《華嚴經》,終於《涅槃經》,四十九年之中,凡是大乘法會,皆有 文殊菩薩參加,來輔助 釋迦牟尼佛宣傳大乘佛教思想。
《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云:「爾時世尊告 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後,於此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 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止,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首楞嚴三昧經》下卷云:「過去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 龍種上如來……國號平等……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即 文殊師利法王子是。」
《菩薩瓔珞經》曰:「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名 大身如來……剎號空寂,正於此處成無上等正覺……爾時大身如來,今 文殊師利是。」
又根據《妙法蓮華經》序品:「往昔 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子,聞父出家成道,皆隨之出家。時有一菩薩名『妙光』,佛因之說法華經。佛入滅後,八子皆 以妙光為師,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後之佛名『燃燈』,其妙光即文殊也。」可知, 文殊居八代之首, 燃燈佛為 釋迦世尊之老師,故 文殊師利菩薩乃  釋迦如來九代之祖也。
《大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載:「此菩薩自往昔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發十八種大願,嚴淨佛國,當來成佛,號為『普現如來』,其佛土在南方,號離塵垢心世界、無垢世界。」
從以上之經典可知, 文殊師利菩薩過去成佛名為「龍種上佛」,現正在成佛名為「歡喜藏摩尼寶精如來」,當來成佛號「普現如來」。 文殊師利菩薩為幫助 釋迦佛之宏化,故化現菩薩身,然其三世皆為果地上之如來。
有關 文殊菩薩在因地修行,所發過的誓願,詳《文殊師利發願經》,為了方便論述,將其願概分為:
一、自覺的自行願:
指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圓滿自己的智慧人格所作的種種努力,可歸納為(一)發菩提願(二)自利清淨願(三)積聚資糧願。
二、覺他的利他願:
指菩薩在求菩薩道時偏向覺他、利他的誓願。在自己調伏了自己的習氣煩惱後,也願眾生能調伏無明習氣,得到解脫的快樂。這是菩薩的悲心所顯,也可說是因為要利益眾生,才發廣大的菩提願,祈願下化眾生成菩提,並莊嚴佛土。
一般的佛弟子都知道,小乘比丘中以 舍利弗為智慧第一,大乘菩薩以 文殊師利菩薩為智慧第一。 文殊之智慧銳利,深知度眾的善巧方便,故成佛後也隨緣說 三乘法,令眾生取一切智,並不會於眾生起我慢心,也不會於法上起不平等心。因 文殊深知,成佛後的國土,是無有聲聞、辟支佛等差別之說,因諸佛如來,是離 於種種取相過失的。
《維摩詰經》中, 維摩詰居士生病,佛陀座下諸大弟子及大菩薩都不敢去探病,因為他們都曾經被 維摩詰訶斥過,最後只有 文殊當仁不讓,率領眾人前去,並和 維摩詰暢論不二法門之理。
《般涅槃經》云:「其有得聞 文殊師利名者,見形象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有讀誦 文殊師利名者,設有重障,不墮阿鼻極惡猛火,常生他方清淨國土,值佛聞法,得無生法忍。」
《寶篋經》亦云:「若施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一切眾生,給諸樂具百千億歲,不如施 文殊師利一爪端許,所生福德,勝前福德。」由此觀之,眾生稱念受持 文殊師利菩薩之名號,功德浩大。
至於 文殊菩薩之說法道場,中國佛教認為:山西省五臺山(清涼山)是其示現說法的聖地。《大方廣佛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云:「東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 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唐朝有一位寒山子,獨居在五台山的一個寒巖幽窟,平常和附近國清寺的豐干、拾得為伍。寒山的行逕極為怪誕,衣著破舊不堪,每次來到國清寺,不是在廊下慢步,就是對著天空大吼大叫。吟誦詩偈深具意涵,似乎是他最大的樂趣。
有一次台州刺史身患重疾,群醫束手無策,幸蒙國清寺豐干禪師相救,才得以痊癒。後來,豐干要刺史到國清寺去禮拜 文殊、 普賢,並告誡他:「勿以貌取人, 文殊、 普賢兩位菩薩應化在世,其外表不修邊幅、狂放不羈。若是著於外相,定錯失良機。」
因此,刺史到了國清寺,一見寒山、拾得就跪地頂禮。兩人相視大笑,直呼:「豐干饒舌! 彌陀不識,禮我何為?」然後一瞬間就不見蹤影!巖洞附近的樹林 間,還留有寒山、拾得所提的詩偈。寒山的詩平易近人,雅俗共賞,於是刺史命人抄錄三百多首,題為《寒山詩》。從此,世人方知寒山為 文殊菩薩之化身,拾得 為 普賢菩薩之化身,豐干更為 阿彌陀佛之化身。
又,唐朝杜順和尚,是為華嚴宗的初祖,有許多的神異事蹟。有一次,他將鞋子放在城門邊的路口上,三天三夜都沒有被人拿走,村人認為不可思議,杜順於是告訴大眾:「我從無始劫來,不曾盜取他人一文錢,所以,別人也不會盜取我的東西。」
杜順和尚有位弟子侍奉和尚三十幾年,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到五台山去朝禮 文殊菩薩。有一天,他決定前往五台山去禮拜菩薩,和尚再三留他不得,只好臨行前教示弟子:「遊子漫波波,臺山禮土坡, 文殊祇這是,何處覓 彌陀?」
弟子到了五台山,至誠懇切地朝山禮拜。突然,眼前出現一位老者說:「你從什麼地方來的?來做什麼?」弟子答道:「我從終南山來,來禮拜 文殊菩薩。」沒 想到老人竟說:「文殊不在這裡,終南山的杜順和尚就是 文殊的化身。」弟子驚訝地叫道:「我侍奉和尚三十多年,從不知道這件事情!」老人說:「有眼不識本 性!趕快回去吧,如果今夜能趕回去,還有機會見到,否則恐怕見不到了!」弟子聽了老人的話,盡其所能地趕路。然而到家時晚了一步,和尚已在前一夜圓寂了。 從弟子口中,世人方知杜順和尚乃是 文殊的化身。
唐朝天寶年進士張繼,曾作「楓橋夜泊」一詩(月落烏啼霜滿飛,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使位於江蘇省吳縣的寒山寺馳名中外。相傳寺中有寒山與拾得的石像供人瞻仰。
法住整理 
《參考資料》:
佛學大辭典、淨土聖賢錄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
普,即願行遍一切處;賢,即妙善之義。意為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遍及一切處所、利及一切眾生,平等、慈悲且具備眾德,故名普賢,又作遍吉菩薩。《楞嚴經》云:「普賢菩薩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義立名。」
《華嚴經.入法界品》曰:「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堂,與五百菩薩摩訶薩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 普賢菩薩(侍佛之右 方)多以六牙白象為坐騎,與騎乘獅子的 文殊菩薩(侍佛之左方),同為毘盧遮那佛之脅士,合稱為「華嚴三聖」。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六牙,代表六 度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象徵 普賢菩薩的篤實行履。 普賢菩薩曾發心守護持誦《法華經》者,故甚得天台宗行者的重視。如《法華 經.勸發品》所述︰「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
依據《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所介紹的 普賢菩薩,「乃生東方,淨妙國土」,「身量無邊,因生無邊,色像無邊。」祂是一位具足無量行願而普遍示現於諸佛 剎土的一位大菩薩,故在《華嚴經》中說, 普賢菩薩的身體,猶如虛空,三世諸佛的法身,也都是 普賢的法身,祂可以普應十方而做一切的方便,所以十方三世 諸佛的應化身,也是 普賢的應化身。因此,《大智度經》云:「普賢不必說其住處,是應一切世界,而住其中。」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記載:「普賢菩薩住地說:西南方有處名光明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曰賢勝(普賢),與其眷屬三千人,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唐般若三藏翻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四十卷,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為《普賢行願品》,或稱《四十華嚴》,其中善 財童子五十三參,於參訪 普賢菩薩時, 普賢菩薩闡明:欲成就佛的功德,應修習十種廣大行願,並說明受持此經之殊勝功德。此經以證入華嚴法界、詮釋十大行 願為旨趣,並以利益有情為入門,迴向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為方便。
《四十華嚴》卷四十:若有人以深切的信 心受持、讀誦、書寫此十大願,能除滅五無間業,行無障礙,圓滿功德,成就微妙色身,乃至命終往生極樂世界,見 阿彌陀佛,蒙佛授記等。 普賢菩薩所發的願 是代表一切菩薩的願,所以叫做「總願」。一切菩薩都願證入「一真法界」,若想證入「一真法界」,就必須要修十大行,所以叫做「普賢行願」,又叫做「十大願 王」,是佛教徒在實踐菩薩道時的行為典範。

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略述如下︰ 
一、禮敬諸佛︰
以清淨的身、語、意,常禮敬十方三世諸佛,念念相續,無有窮盡。「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 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因為 普賢菩薩已心意清淨,運用無礙,願力所至,便能以無量無數身,遍禮盡 禮無量無數佛。
二、稱讚如來︰
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念 念相續,無有窮盡。 六祖惠能大師云:「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就是稱揚讚歎法 身如來。 釋佛說:「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釋佛以此偈,七日七夜讚佛,故比 彌勒菩薩早九十一劫成佛, 我們亦可以此偈來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
常以上妙諸供養,行諸供養中之最極-法供養。 普賢菩薩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佛經說:「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以法供養「法身佛」,亦即供養十方三世佛,就是廣修供養。
四、懺悔業障︰
誠心懺悔,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所造身、語、意惡業,以清淨三業,恆住淨戒。「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由於業障的關係,致令凡夫與佛有差別。  普賢菩薩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
五、隨喜功德︰
於諸佛、菩薩、以至六趣眾生,一切善根、功德悉皆隨喜。
六、請轉法輪︰
以身、語、意種種方便,勸請成等正覺之諸佛轉妙法輪。《華嚴經》云:「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出現於世,就是為了開示佛的知見,所以當每一尊佛成佛的時候,梵天王就會立即請佛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對於將示現涅槃之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善知識,勸請不入涅槃。昔日, 佛問阿難:「若有人四神足好修,可住壽一劫,若減一劫。」當時阿難尚 未悟道,被魔王蒙蔽了心,所以 佛問三次,阿難皆未回答,而錯失請 佛住世的良機。又昔日,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葯王菩薩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 真法供養如來。」當下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世尊仍在靈鷲山講述《法華經》,此乃佛仍住世的最佳例子。
八、常隨佛學︰
一切如來從初發心即精進不退,以身命布施,成大菩提,以種種神通,示現各種佛身,處於種種眾會,隨眾生之樂欲而說法,乃至示現入涅槃,此等悉皆隨學。我們在每一念中,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就是念念中常隨佛學。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九、恆順眾生︰
隨順一切眾生之種種差別,饒益平等,以大悲心隨順眾生,故能成就供養如來。
十、、普皆迴向︰
以上之一切功德,悉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願眾生常樂我淨,同證佛果。


素有「峨眉天下秀」美譽的峨眉山,是我國佛教四大聖地之一,相傳曾有 普賢菩薩在此示現說法,所以被奉為 普賢菩薩之道場。
據說唐朝天台國清寺的豐干禪師,有一天,看見一孩童在路旁啼哭,以為是無家棄兒,就將他帶回國清寺,取名「拾得」。拾得少年時,負責香燈及齋堂事務。有 一次,大眾過堂用齋,見拾得擅自登上大座,與佛像對面而食,並衝著憍陳如尊者的塑像說:只不過是個「小果聲聞」!說完,即哈哈大笑!眾人看得瞠目結舌,於 是將他趕出齋堂。上座師因此改派他到廚房去服勞役、做雜事。
一日,拾得一進廚房,看到滿地狼籍,於是生氣 地走到伽藍殿,指著 伽藍護法菩薩說:「你連廚房裡的食物都看不好,如何保護好道場呢?」順手用木杖鞭打伽藍像。當晚,僧眾夢見 伽藍告狀說:「拾得打 我!」第二天,大家迫不及待的來到伽藍殿一探究竟,伽藍像果真有多處杖痕!大眾才知原來拾得不是普通人!」
後來因台州刺史閭丘胤,巧遇豐干禪師,並問道:「國清寺現在有沒有大修行的聖者?」禪師回答道:「寒山是文殊,拾得是普賢,你趕快去禮拜吧!」刺史一 聽,立刻來到國清寺拜見。二人一見刺史就說:「豐干多話!豐干饒舌!你連 彌陀對面都不相識,來禮拜我們做什麼?」話一說完,兩人從此不知所蹤。此時,大 眾才恍然大悟,原來豐干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寒山、拾得是 文殊、 普賢菩薩示現。 
法住整理 
《參考資料》:
佛學大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妙音菩薩

妙音菩薩
妙音菩薩是 世尊在妙法蓮華經中,說完藥王菩薩之後,為教菩薩法,又說妙音、觀音菩薩,妙音品與普門品屬同一法脈。
妙音菩薩是等覺菩薩,久已植種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成就甚深智慧,得到十六種三昧,集百千萬億恒沙種種三昧於一身。久遠劫前,以十萬種技樂 及八萬四千寶,供養雲雷音王佛,以是因緣果報,得生淨華宿王智佛國,即是:一切淨光莊嚴國中。菩薩身長四萬二千由旬,金色之身,相好莊嚴,現在雖居清淨國 土,時時不忘度化娑婆世界眾生,遊化他土時,音樂自隨。
一、菩薩現身
欲見菩薩自應具備甚深三昧之力,如果妄想執著塵勞阻隔,即使菩薩現前,因與菩薩清淨心無法相應,自不得見。法華會上, 文殊菩薩先見蓮華,初不見 妙音 菩薩,經由 多寶如來法力才得見。 妙音菩薩能現一切色身三昧同時跟他隨行之八萬四千菩薩也現一切色身三昧,目如廣大青蓮花葉,三身皆金色,正所以得智印 三昧也。身俱莊嚴,威德熾盛,因其所修法能夠如世尊,從妙智所修得,所以稱為法印。以是因緣果報,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

二、菩薩度化因緣
淨華宿王智佛曾告訴 妙音菩薩當來到娑婆世界,不要因為這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生下劣想,因蓮華出自汙泥 故。雖然眾生習性剛強,很難度,魔怨也不易降服, 妙音菩薩仍然承是如來神通遊戲功德智慧莊嚴之力,能來到娑婆世界,可現種種變化身,處處時時救護眾生, 以五濁惡世,堪忍能忍,能修行故。

三、菩薩修法摘要
《菩薩瓔珞本業經》中:佛說『一切眾生賢聖,各自居果報之土』想想吧!我們的色身,一切資生財物,所住之器世間等,無論您覺得是苦是樂,其實皆是影像,皆為宿因所感。今得 妙音菩薩法緣,恭錄法要如下:
1.因賅果海—以果覺為本因心,想想種蘋果吧,如果收成只是一個蘋果,您可能不怎麼關心,如果將來是一蔞蔞的蘋果,無量的收成,您要不要從因地就小心守護果苗,也就是您隨時隨地起心動念的心田呢?
2.十萬種技樂就是時時『合十向佛問訊的繫念』呀,八萬四千寶?就是『道器』,也就是您身口意勤勞身體力行,真精進即是真供養呀,供養就是三業轉依,最重要的是意業統攝心法囉!所有莊嚴相都是這樣修來的,羨慕吧!現在起利用此肉身道器好好攝心護念,將來您就是殊妙莊嚴身!
3.三昧力要以智立體,隨時念佛,繫念佛法,就像拉住一條繩子,不要讓他斷了,斷了就難找了,要持住他,一失手就可能掉下深壑呀!
4.無生法忍,無住生心,就是妙呀!修了前六度,還要由第六度般若,啟發出第七方便度,第八願度,第九力度,第十智度,才是妙音妙行,是真妙法也!
法忍整理
《參考資料》
大乘妙華蓮華經卷七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龍樹菩薩

龍樹菩薩
前言
在中國、日本及西藏的大藏經中,署名為龍樹(梵Nagajuri)的著作份量相當多,於漢藏的文獻裡,仍保存甚多種種有關 龍樹菩薩行化生涯的記錄,但 若要分辨其間何者為史實,何者為出於後人的想像或故意附會,卻極其困難,此乃因於創造印度古典文明的印度民族較不重視歷史紀錄。
但由 龍樹菩薩的重要論著可知,他既已親證如來藏而得菩薩道種智(Bodhisattva knowledge of all things in proper discrimination),焉有可能認同某些外道法?只要我們能依止「方等經典,唯一佛乘」而實修實證,當不難具有「擇法之眼」,判其真偽。
在這篇本事裡,基於我們是正法團體,不宜將 龍樹菩薩入滅之後那些外道妄攀為龍樹所說者在此介紹給大家,我們將以「佛陀的第一義諦」為檢擇標準,來闡述龍樹的菩薩行之典範。今天的 龍樹菩薩修持境界,經由地地增上,當然更高於此間所述者。

龍樹菩薩行化事蹟
西元五世紀初,鳩摩羅什在長安譯出了《 龍樹菩薩傳》,這部傳記是目前所見最早有關龍樹生涯的描繪。
龍樹菩薩(Bodhisattva Nagajuri)生於西元二世紀左右,南印度國婆羅門種族的後裔,自幼接受非常嚴格的婆羅門僧侶教育,天資聰穎,博學多聞,對婆羅門教的教義相當熟習。 由於他聰敏過人,很快地就覺得在學問上已無任何東西值得追求。他年輕時修學外道神通,經過自內觀察、思惟後感到所學的不究竟,悟「欲」為苦本,而轉依佛 法,學習大乘。先求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誦讀三藏,盡通諸深義,更求諸經都無得處。既而詣雪山中深遠處之佛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訶衍》傳法給他。他誦 受愛樂,雖知實義,卻未得通利。因此開始周遊列國,蒐集沙門的各種經論,但是此間閻浮提中已遍求不得他真正所要的法,外道論師沙門宗義更皆被他摧伏了,於 是他起了憍慢心,一日於靜室中,自起一念言:世界法中津塗甚多,想要自創教派自立門戶度化眾生,大龍菩薩感知其念。
大龍菩薩基於慈悲憫念,即以大神通力,將 龍樹菩薩攝入龍宮,開七寶經函,出示種種大乘方等經典,他看到了前所未聞的經典,這時龍樹方才知道自己以往的 無知,以前根本未能好好地了解方等經。於是他花了九十天的時間讀完龍宮中的經典,十倍於閻浮提所讀,進一步為了深入「大乘空義」,龍樹在龍宮中通達徹悟許 多大乘經典的真正意旨,然後, 大龍菩薩才將 龍樹菩薩送離龍宮。
當 龍樹菩薩回到印度後,至此他才真正地感到,佛法浩瀚無際,其理博大精深,沒有任何外道法可以超得過它,夠他一生用心鑽研修悟了,同時也就打消了自立門戶的想法。
自此,廣弘大乘佛法,破斥諸外道見,其所造《毗婆沙論》,論中稱揚、讚歎阿彌陀佛的偈頌,略說如下:
「若人願作佛,心念阿彌陀,應時為現身,是故我歸命。彼佛本願力,十方諸菩薩,來供養聽法,是故我稽首。彼土諸菩薩,具足諸相好,以自莊嚴身,我今歸命 禮。彼諸大菩薩,日日於三時,供養十方佛,是故稽首禮。若人種善根,疑則華不開,信心清淨者,華開則見佛。十方現在佛,以種種因緣,歎彼佛功德,我今歸命 禮。其土具嚴飾,殊彼諸天宮,功德甚深厚,是故禮佛足。」

又造《大智度論》,開示修行念佛法門:
「念佛三昧,能除種種一切煩惱,以及先世的罪業。其餘的三昧,有的能除淫欲,卻不能除瞋恨。有的能除瞋恨,不能除淫欲。有的能除愚痴,而不能除淫欲及瞋 恨。有的雖能同時除去貪瞋癡三毒,卻不能除掉過去世的罪業。而此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以及先世罪業。其次,念佛三昧,有大福德善根,能夠度脫眾生。如 果有菩薩想要救度眾生,其他的三昧,沒有像念佛三昧的福德善根一樣,能夠迅速消滅一切罪惡。又佛陀為法王,菩薩為法將,菩薩最尊仰最敬重的只有諸佛世尊, 是故應當常常念佛。譬如大臣,由於特別蒙受皇上的恩寵護念,因此常常思念感恩他的君主。菩薩也是這樣,知道一切種種的功德,無量無邊的智慧,都是從佛陀身 邊得來的,因為知道如來恩德極重的緣故,而常常念佛感恩。」又說:「如果時常發願想要不離諸佛如來的人,那麼此菩薩生生世世所生之處,常常可以遇到諸 佛。」
當有人問:「菩薩應當努力去度化眾生,怎麼還會想要時常親近諸佛呢?」
龍樹菩薩回答:「大部分眾生尚未進入菩薩位,尚未達到不退轉之地,還沒被授記成佛的緣故,這時候由於自身力量尚未具足,如果遠離諸佛,便會敗壞種種福德 善根因緣,沉溺在煩惱大海之中。假使自己尚且不能自度解脫,如何能夠度化他人解脫。就好比有人乘船,船隻行到河流中央時,突然破損敗壞即將沈沒,此時,如 果想要救度他人,讓自己反而先沉入水中,則對彼此都無利益。又比如以少許的熱水,潑灑在大冰池上,雖然暫時融化了一點點的冰塊,但是很快地,這少許的熱水 反過來會被凍結成冰。
菩薩若尚未進入佛法修學次第中的不退之位,尚未悟入諸法實相,此時如果遠離諸佛,以自己少許的功德,又沒有智慧方便之力,就想要度化眾生,雖然有些微少的利益,卻反而更加地墜落。
聲聞辟支佛二乘聖人,雖然有涅槃的功德利益受用,但是並不具足一切智慧,因此不能教導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諸佛世尊由於證得一切種智(Buddha’s all wisdoms of all seeds)的緣故,具有無量的智慧方便,所以能夠教導菩薩。就如同大象陷沒在爛泥之中,唯有同樣具有雄力的大象才能救出,不是其他小動物能救的。菩薩如 果進入錯誤的道路,只有諸佛如來才能救他,因為只有諸佛才是與菩薩同一菩提大道(the Buddhahood Path)。
其次,菩薩要常常如是想:我尚未獲得究竟的佛眼,就如同盲人一樣,若是不經由佛陀來引導,則不知趣向,就會錯入其餘二乘或外道的路途之中。縱然能聽聞到 佛法,因不具擇法眼,實際卻是離開佛陀而不自知,而漸行漸遠到別處修行去了,那麼就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受什麼教化,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實踐了多少的教法? 另外,菩薩若能見佛,如果能夠親眼看到佛,那麼就可以心地清淨。若是親自聽聞佛的法音,那麼心中則會喜愛好樂佛法,得大智慧。只要依循佛陀的教法來修行, 就能得到究竟解脫。有以上種種親近如來的無量無邊功德利益,怎麼可以不一心一意想要見佛呢?
就好像嬰 兒不應該讓他離開母親,遠行的道路中不可沒有儲備糧食。大熱天裡離不開涼風和冷水,極寒的天氣裡不能沒有火的溫暖,渡過深水不能沒有船隻,病人不能遠離好 的醫生。而菩薩修行佛法不能夠離開諸佛如來,並且比上面的事情更加重要。父母、親屬、善知識、人、天、國王等,都不能像佛陀一樣地給我們那麼大的利益安 樂。如來能夠廣大的利益一切菩薩,使菩薩遠離種種痛苦煩惱之處,進升安住於諸佛如來的究竟圓滿之地。因此菩薩常欲見佛、不離於佛。」
又有人問:「如何才能夠不離諸佛?」
龍樹菩薩回答:「眾生有無量劫以來累積的罪業因緣,雖然也有修福德善行,但是智慧淺薄稀少。或者雖然有智慧,但是福德善根微薄不足。菩薩上求佛道時,要 行生忍和法忍。為了行生忍的緣故,要在一切的眾生之中,發起大慈悲心,因而可以滅除無量劫來的罪業,獲得無量的福德善根。為了行法忍的緣故,必須破除對種 種一切法的無知無明,如此便可獲得無量的智慧。
如是生忍、法忍兩種行同時和合並修,生生世世即可不離於佛。
另外,菩薩由於常常「喜愛好樂念佛」的緣故,每在臨終捨身再度受生的生生世世當中,恆常可以親近諸佛。例如有些眾生習氣貪欲心較重,捨生之後獲報淫鳥的 身體。瞋恨心較重的,生在毒蟲之類當中。菩薩並不執著貪戀轉輪聖王和人天的福報享樂,唯獨一心憶念諸佛的智慧功德,因此可以常不離佛,一切眾生都是隨其心 念所偏重的一方而住,而必然感應受報得到相應的身形。
其次,菩薩因為常常喜好修習「念佛三昧」的因緣,所生的地方常常可以見到諸佛。如《般舟三昧經》中所說,菩薩進入此般舟三昧之後,即現生往生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龍樹菩薩自內發現「欲為苦本」的道理,與佛陀出家之前所洞察的,即使是人間幸福美滿的帝王式生活,它們(苦樂愛欲)在本質上仍然是空虛的,二位聖者都洞察到了存在本身的不安性,而積極尋求證悟第一義諦。
龍樹菩薩一生中,求法、弘法、破邪、顯正,作風皆極為強勢,折服無數外道,度脫他們到佛陀的甚深了義正法中。 龍樹菩薩傳法給提婆菩薩(梵 DeVa)之後,入於三昧,然後如蟬脫殼,無所掛礙地解脫生死。
龍樹菩薩的著作十分豐富,造有《中觀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薩資糧論頌》、《莊嚴佛道論》等不少著名的論典,亦享有 「千部論主」之稱。其中的《中觀論》、《十二門論》與弟子提婆菩薩造《百論》,合稱三論。鳩摩羅什到中國,譯此三論並加以宣揚,名三論宗:教法以無相無得 為宗,以破邪顯正為綱,立真俗二諦以詮一切言教,主張八不中道,修行歷五十二階位。
依《入楞伽經》經 文:佛告大慧菩薩:「大慧!你應當知道,如來入涅槃之後,在未來世,將有能奉持我甚深佛法的人,此人是南印度國中,有大威名大德行的比丘,其名號為『龍 樹』,能破有宗、無宗這兩派,在此世間開顯我無上甚深的大乘妙法,證得菩薩初地歡喜地,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從世尊入涅槃後七百年, 龍樹菩薩出現於 世,正好符合佛陀預先的授記。
【後記】
龍樹在龍宮中通達徹悟許多大乘經典的真正意旨,進一步為了深入「大乘空義」,而大乘空義就是空性如來藏;如來藏就是第八識心,又稱非心心,無心相心。
證知如來藏就是證知第八識,才能開顯無上甚深的大乘妙法,證得菩薩初地歡喜地。楞嚴經上,佛陀說「如來藏」法,才是正法,藉以破斥外道知見。依《楞嚴 經》經文,佛說:「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英文版楞嚴經之該句由﹝The Buddhist Text Translation Society, USA﹞翻譯為:“ all the sense organs, sense objects, Skandhas, places, and realms in all the world are the treasury of the Thus Come One, originally pure”;讀者讀此,應可「意會」 龍樹為何能破有宗、無宗這兩派。 龍樹又為何能深得《楞伽經》之意旨而不墮入外道於中觀之錯誤知見。
法忍整理
《參考資料》:
1.龍樹菩薩傳(鳩摩羅什譯)
2.傳燈錄
3.毗婆沙論
4.大智度論
5.佛乘宗高級班講義

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

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
   在公元四、五世紀左右,小乘佛法極為興盛,大乘佛法卻呈現普遍衰落的情況。在這時候,北印度犍陀國(梵Gandhara)的富婁沙富羅城(梵 Pursapura,意譯「丈夫城」),有一位信仰大乘佛法的婆羅門女人,不忍見大乘佛法衰落,便在心中不斷迫切地向諸佛祈求:「但願我能生下兩個兒子, 由他們來弘揚大乘佛法!」後來,女人相繼與一個國王及一個婆羅門(國師婆羅門憍尸迦)分別生下了兄弟二人,均名「天親」。兄後來改名為「無著」 (Asanga),弟則稱為「天親」或「世親」(Vasubandhu,古漢譯為「婆藪盤豆」),他們後來均在「有部」(說一切有部,梵 Sarvastivadin,小乘派別之一)出家為比丘,在出家後不久,二人便分開各自學道去了。

因發大悲心而受啟發的 無著菩薩
無著菩薩之天資獨厚,深具夙慧,凡所修學經論,過目即能理解。後修禪定,而得離欲,曾反覆思維「空義」,總不能深解辯析,恨不得要自殺。有一位賓頭廬阿羅 漢,聞知此事,特來為他說「小乘空觀」,他依教修觀,便得深入。無著雖學得了小乘空觀,但是還不滿意,因為還有不少疑團,仍未得到圓滿解答。
於是他便上山入關修持,祈願能得見彌勒大士(梵Maitreya,意譯「慈氏」)。無著刻苦精進地修持及祈願,前後經過了十二年,但過程中曾產生三次退 心。第一次是六年後生了一念:「要得見佛是沒可能的事,我還是放棄吧!」于是便破關下山了,在下山路上,無著見到一個人在磨鐵杵,無著便問他在幹什麼,那 人回答:「我要把鐵杵磨成一支針。」他受感動又回到山上的關中,重新投入艱苦的修持。
可是,在接下來 的三年裡,無著仍未得到任何成績,他便又生起了一念:「我何必浪費時間呢?見佛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又再破關下山去了。這一次,他碰到一個正在以羽 毛刷拭一塊巨石的人。無著問那人在幹什麼?那人回答:「這大石把陽光擋住了,我正在把它磨小,令陽光可以照到我的房中。」。無著心想:「這個人對如斯可笑 的事,況且不屈不撓,我卻如此不濟,只因小小的挫折便退心了!!」他便心存羞愧地又一次回到山上的關房。這樣地又過了三年,無著仍然未得見彌勒化現。
最後他又再一次退心了,又再離開了關房。在下山的路上,他看到一只垂死的老狗,狗的身體已經開始腐爛,傷口佈滿了發出惡臭的蛆虫。無著對這只狗生起了悲 心,便由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給狗吃,又欲把狗身傷口上的眾多蛆虫除去。無著心想:「這些蛆虫的身體十分脆弱,如果我用我的粗手指去移動牠們,肯定會把牠們 弄傷。」所以他便想以舌頭輕輕把蛆虫舐起,再把牠們放生,但這些蛆虫看起來實在太可怕了,無著只好跪下來,閉起眼睛,俯身以舌舐虫。
在俯下去時,無著卻感到舌頭碰到地面,他便張開眼睛,赫然發現狗已不見了,莊嚴的彌勒大士卻正站在他前面。無著在激動之餘,問大士說:「我一心地祈請大 士向我示現,歷經十二載,為何大士總不示現?」,大士答:「從你入關祈請的第一天起,我便時時刻刻在你身邊,但你因為業障之力,總不能見到我。在十二年 間,你精進地修持,所以淨化了大部份業障,再加上因為你剛才能發起大悲心,便破除了一切業障,得見佛身!」
見到了 彌勒大士,無著便虛心求教。 彌勒甚是歡喜,便把他帶到兜率淨土(梵Tusita)中,為他講解大乘寶觀及〈慈氏五論〉等,這使他如撥雲見日, 許多疑點盡釋了。從此,他就根據 彌勒大士的教導,專修「大乘空觀」,遇到自己不可解時,便上升到兜率淨土,向大士頂禮請教。 彌勒一一為他開示,還給他 詳細說大乘經義。他隨聽悟,把大乘經論基本上通達了,就正式開始宣講大乘。
無著大師以後又進一步修習 「日光三摩地」,經刻苦地修學,終于得到了勝果。自此,凡過去不能了悟的,皆能通達,凡所見所聞所閱的經典,悉能永記不忘。對當年 釋迦佛所說的《華嚴 經》等諸部大乘經,尚有未徹底明瞭的,經 彌勒在兜率內院一一再為他解說,使他完全了解,並能記憶受持。他在本國造了一個大講堂,專門為眾宣講一切大乘經 義。據《大唐西域記》傳說, 無著菩薩上昇兜率天從 彌勒菩薩受學《瑜伽師地論》。 無著菩薩所作的《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顯揚聖教 論》,是最先嘗試將唯識思想組織化的論著。彌勒、 無著菩薩亦同被視為唯識學派的創始人,與 世親菩薩並稱為「唯識三大論師」。

因聽聞華嚴經十地品而受啟發的 世親菩薩
無著大師的弟弟,世親法師年輕時表現也不俗:佛滅度后九百年,出了一個婆羅門數論派(Samkhya)外道要以斬腦袋之性命賭賽公開辯論,「要與沙門學 子辯論,決一勝負,各須以頭為誓」,挑戰盛行于世的釋迦法。當時國王及沙門長老均受辱,幸而無著大師的弟弟,世親法師回到阿逾獬國,著手撰寫了《七十真實 論》,專破外道的「數論」《僧論》,論著從到尾,把「數論」的論點駁得體無完膚。著作完成,廣為流傳,公開號召婆羅門與諸外道,大膽出來辯論﹔并聲明是學 術上的爭辯,目的是搞清孰是孰非,不必以性命賭賽。
世親法師是當時沙門權威之一,諸外道見「數論」 《僧論》已破,那傲慢的婆羅門又離去了,還有誰敢出來辯論!國王歡喜,賞世親法師三萬金錢,法師就在國內起造三寺,接著,世親法師就在國內開始弘法。他先 學習《毗婆沙論》,學通以後,便向大家講解《毗婆沙》義。一共造了六百余偈,盡釋《毗婆沙》義理﹔自始至終,無一人能報名破偈,這就是世親法師所著的《俱 舍論》。全論完成,法師又慎重地派人送到縮賓國去,請求各位毗婆沙法師指教。諸法師誦了皆大歡喜,謂我正法己得廣傳﹔但偈語玄太深,不能盡解,最好請法師 再撰長論闡釋。世親法師同意,當即另撰新著,凡有玄奧難解之處,便以經部義理釋之。完著完成,名為《阿毗達磨俱舍論》(譯為「對法藏」,因其理路井然,世 稱「聰明論」,在當時相當盛行。)。此外,世親法師又造新論,把《毗伽羅論》三十二品,從頭至尾破析得一無是處,令那婆羅門上師無法反駁。
世親的大哥無著在世親童年時,即先於「有部」出家,但後來受到 彌勒菩薩的啟發,而由小乘改宗大乘。世親起初抨擊大乘佛教,認為大乘非佛所說。哥哥 無 著菩薩晚年時,專事講經說法,宣揚大乘。當時他看到弟弟世親的作品,也聽到有關弟弟的事業,很佩服弟弟的才幹,只是對他不信大乘很感遺憾。他擔心自己故 后,弟弟可能會造論毀謗大乘,那時大乘學子將無人能戰勝他,因此想在生前能說服他改信大乘。就推說病危,派人去請弟弟火速回來會一面,世親聞知兄長病篤, 日夜兼程趕回本國。出乎意料之外,只見兄長精神甚好,正在講堂上為大眾說法。
世親於是在窗外聽一會兄 長無著講經,無著講是《瑜伽師地論》,世親沒有聽過。他細心諦聽,越聽越覺大乘學說有道理,其義理完全沒有脫離佛陀精神,大乘的不少「般若妙義」是自己在 過去所沒有聽過的,當下已感到自己確實對大乘存有偏見了。世親初學大乘法味,正合心意。于是天天出席講堂,聽兄講解大乘。遇有不明的地方,晚上再請兄長開 示。世親是絕頂聰明之人,越聽越領悟,不等兄講完,已是大乘學說的信徒了。
後來在中印度阿踰陀(梵 Ayodhya)國, 無著菩薩故意遣門人誦《華嚴經》〈十地品〉和《阿毘達磨經》〈攝大乘品〉,使世親聽到,又開示感化之, 世親菩薩才開始領悟到大乘 的道理,深悔自己向來見解的淺薄,開始作《華嚴經》〈十地品〉和《攝大乘論》的解釋,爾後又造論、釋經約百餘部,轉而弘揚大乘佛法,成為唯識學派的一代宗 師。
一天,他很悔恨地對哥哥說:「哥哥,怪我過去太固執,治學態度不嚴,以致沒有認真研究大乘,又多 次毀謗了大乘。我的罪孽深重,不能赦免!我的罪是由舌頭所造的,我願割去舌頭來贖我的罪。」無著說:「兄弟,你錯了,即使割掉你一千個舌頭也無用處。你既 知毀謗大乘之罪是由舌頭所造,而今你認錯了,你難道不會仍用你的舌頭,去努力地宣揚大乘學說嗎?」自此, 世親菩薩便成了弘傳大乘學說的傑出繼承人。
他的著作比 無著菩薩更豐富,包括有《金剛經論釋》、《習定論釋》、《地經論》、《唯識論》、《法華經釋》、《俱舍論》、《辨中邊論》、《攝大乘論釋》、《佛性論》及《大乘成業論等鉅著》,得有「千部論主」的美稱,對推進中期大乘學說起了極大的作用。
凡大小乘學者均以他們兄弟二人的著述作為藍本,連當時的外道對他們二人亦無不敬。 世親菩薩的論著與注釋的典籍甚多,奠定了大乘佛教唯識瑜伽行派的教理基礎。其重要著述有:
一、經典注釋:
1. 《十地經論》十二卷,解釋《華嚴經》〈十地品〉。本論傳譯到中國,有勒那摩提、菩提流支二系。中國華嚴宗即以十地經論為主。
2. 《無量壽經.優波提舍願生愒》。
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二、唯識論書:
1. 《唯識二十論》,說明萬法唯識,破斥外道及小乘的論難。
2. 《唯識三十頌》阿賴耶緣起思想的體系化。                
3. 《大乘百法明門論》,將世、出世法分為一百種。列舉八識心王、心所等五位百法的名目。
4. 《大乘成業論》,說明阿賴耶識的起源及名義。
5. 《大乘五蘊論》,解釋五蘊。
6. 《釋軌論》。
7. 《三自性論》,為近來發現之梵本,古代未漢譯,或已失譯。

三、論書注釋:
1. 《攝大乘論釋》,共有:
(1)、陳真諦 (2)、隋代達磨笈多與行矩 (3)、唐玄奘等三個譯本。
2. 《大乘莊嚴經論釋》。
3. 《中邊分別論釋》十五卷。
4. 《法法性分別論釋》。

四、其他,如《俱舍論》三十卷、《廣百論》、《菩提心論》、《往生論》……等等。
法忍整理
《參考資料》
1.大唐西域記
2.佛乘宗高級班講義

玄奘大師

玄奘菩薩
前言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值遇,我今見聞得證悟,願解如來究竟義。」為了真理,不惜身命,的確!「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 十,後者安知前者難。路遙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殫,後賢如未諳斯旨,往往將經容易看。」為了眾生的法身慧命,為了佛法的弘傳,無數祖師大德用自己的生 命,換取佛法延續的可能。緬懷祖師大德們為法忘軀的精神,面對經典,更應感恩珍重典。此刻,我們要說的正是這位震古鑠今的 玄奘菩薩。
繼公元二世紀的龍樹菩薩,公元四、五世紀的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及公元五世紀的鳩摩羅什菩薩,他們都不惜身命,弘揚佛陀正法。可是,到了西元六○○年, 即佛曆一一四四年,印度塔米爾地方開始盛行了「濕婆」聖典派。(註:濕婆Siva又稱魯達羅梵文為 Rudra,意指荒神。是印度教信仰中的毀滅之神、苦行之神與舞蹈之神。濕婆之妻伽梨女神 Kali ,是印度教性力派崇奉的主神之一,性力派主張修雙身法)於此佛陀正法面臨危急存亡之際,莫非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剛好時值大唐的鼎盛,與 玄奘菩薩的誕生, 使正法得以東移,慧命得以賡續。此實娑婆世界眾生之福也。

菩薩的誕生背景
西元六○二年,隋文帝仁壽二年, 玄奘菩薩出生於洛陽附近的河南陳留郡(現河南省開封市之東南,即偃師縣緱氏鎮),原姓陳,名褘,玄奘是他的法名。他是 漢代太守陳仲弓的後裔,曾祖陳欽是北魏上黨(今山西省長治縣)太守,祖父陳康是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陳慧曾任江陵縣令。陳慧有四個兒子,玄奘排行第四,自 幼就聰慧好學,而且家學淵源,八歲時就向父親學習儒家經典《孝經》。

菩薩的青少年時期
玄奘菩薩的二哥陳素首先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 玄奘菩薩十歲時,父親陳慧辭世,決心出家。先至二哥之出家道場洛陽淨土寺,跟隨他學習佛教經 典,不久就能登座於大眾前複講經論。隋煬帝大業十年,時菩薩十三歲,剃度後,以沙彌身份入僧籍,法號玄奘。少年出家後更是勤奮用功,先向景法師學《涅磐 經》,後向嚴法師學《攝大乘論》。在博覽各家宗論典籍時,發現各宗所說,彼此不一,於是與兄長長捷法師參訪四方宿德耆臘,想要解開心中的疑惑;但是,終究 未能於論辯當中釋疑。
隋滅唐興,唐高祖武德元年,時菩薩十七歲,玄奘隨兄長捷由洛陽經長安到四川,住 成都「空慧寺」,向道基、寶暹法師學習《攝大乘論》、《毗曇》等,並向雲法師學《迦延》。武德五年,菩薩年二十一歲,於成都受具足戒,並在此學律。後與兄 分手之後,偷偷離開成都,乘船下岷江、長江,經過荊州(湖北省江陵)來到荊州天皇寺,在此講《攝大乘論》和《毗曇》各三遍。又到相州(河南省安陽縣)、趙 州(河北省趙縣),在趙州向深法師學《成實論》。雲遊各地,參訪名僧。先後從慧休、道深等高僧學習,貫通眾多佛教經書,造詣日深。
武德七年,菩薩二十三歲時,返回長安。於大覺寺從道岳受俱舍論、善光寺之法常、弘福寺之僧辯受攝大乘論之講義。不久,無法滿足漢譯佛典,而向朝廷請求出國許可,前往印度,但未獲批准。

菩薩初遇波羅頗密多羅
唐武德九年(西元六二六年), 玄奘菩薩于在長安遇到來自中印度的波羅頗密多羅(「大乘莊嚴經論」譯者),他是印度高僧戒賢的弟子。 玄奘菩薩聽他說戒 賢在那爛陀寺講《瑜伽師地論》,非常嚮往,更堅定立下西行求法,擬將「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餘里」的決心化為「唯有將原典精確地譯 出,以釋眾疑,佛法才能繼續在東土弘傳,利益世人!」的成果。同修道友們知其心意,告訴他:「從古至今,很少人能越過險惡多變的大漠、流沙和冰封雪埋的蔥 嶺啊!您要珍惜自己的軀命,才能弘傳佛法。」。 玄奘菩薩何嘗不知道此行路途艱難重重,但是為了佛法、為了眾生、為了道業,再大的困難也要克服,往西求法 的意志一天比一天堅定。由於邊界戰事剛剛停止的緣故,朝廷對於關防嚴謹,不許百姓出境。

菩薩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玄奘菩薩並不因此而放棄,仍不斷求學,但求學過程中深感中國佛經由於翻譯有誤,因為不完整的原故,而造成很多地方?說紛紜。菩薩想法子出境的意志更強烈了。
西元六二九年,貞觀三年八月, 玄奘菩薩二十八歲,在虔敬的佛弟子協助下而順利地違犯不准出玉門關以西的國禁,偷偷的從長安(陝西西安)出發,前往西域。
當時有個秦州(今日甘肅省天水縣)僧孝達,在長安學《涅磐經》,要回秦州, 玄奘菩薩與之同往, 玄奘菩薩在秦州住一夜後又結伴經蘭州到涼州(今甘肅省 武威縣)。 玄奘菩薩停留在涼州約一個月,在此應邀講《涅磐經》、《攝大乘論》和《般若經》﹐使他早已名揚西域。但是涼州長官命令其歸京。當地有個和尚叫 慧威,他很同情 玄奘菩薩,派弟子惠琳、道正護送他西行,他們晝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東)。玄奘在瓜州買到一匹馬,但苦於無人相引,道正已回敦 煌,惠琳已回涼州。此時有個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為弟子,他護送玄奘前往,但他膽小怕事,中途變心,已返回瓜州。

菩薩獨入沙漠備歷艱辛
從此以後,玄奘獨自一人進入一望無際的大沙漠,隨著狂風不時的捲襲過來,沙漠中的烈陽像烙鐵一般炙熱,高溫酷熱的空氣蒸得人馬俱疲;沙漠,彷彿沒有盡頭 的天地,常常讓人懷疑自己是不是迷路了?一堆堆無名的白骨是沙漠中唯一的指路標。蜃樓魅影不時的在前方晃動,「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玄奘一心虔誦《心 經》,隨著誦經聲,鬼魅魔影頓時消散無蹤。在茫茫的沙漠中,因為水囊傾覆,人馬滴水未沾的行走五天四夜,饑渴熱的交煎, 玄奘菩薩終至不支倒地。在極度的 困頓中, 玄奘菩薩始終虔敬的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不停,祈願觀世音菩薩慈愍東土眾生,護佑此次西行求法的願行能實現。這四天五夜,滴水不進,粒米不食。死 去活來,但他毫無畏縮,寧向西方一步死,也絕不向後一步生。
忽然,一陣涼風吹拂,振奮了疲累的 玄奘菩薩,人與馬再度起行,馬兒像是識得路途似的飛奔到一處綠草甘泉,泉水甘美,飲入口中,疲憊盡消。這一切來得正是時候,真是菩薩的慈愍化現。於是,重新備妥水與草糧,滿懷著感恩與信心繼續西行。

菩薩到達高昌國倍受敬重
備歷艱辛,終於到達伊吾(哈密)國境,於當地受到佛教徒高昌國王麴文泰(qu)使者的迎請,變更預定路線而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又過數日,到了 高昌國。高昌國王麴文泰遣使迎候,國王由侍人陪同,親自迎接 玄奘菩薩入後院,住一重閣寶帳之中,王妃與數十名侍女皆來禮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國統王 法師規勸 玄奘菩薩留住,但 玄奘菩薩沒有同意,說:「我來到此地是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礙,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屍骨,我求法的意志和決心,大王是留 不住的。」以後便絕食三天以示抗議。麴文泰被 玄奘菩薩西行求法的決心所感動,只好放他西行。此時菩薩二十九歲,王與玄奘在王母面前結為兄弟。麴文泰還要 求 玄奘菩薩從印返國路過高昌國時,留住三年,受王供養。還要求現在講經一個月,菩薩一一答應。 玄奘菩薩開講時,太妃以下國王、大臣等三百餘人前來聽 講,國王麴文泰親執香爐並低跪為蹬,天天如此。講完佛經以後,讓 玄奘菩薩度四沙彌,以作侍從。
玄奘菩薩離開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國,又踏上了萬里征途,不久到達篤信佛法的沙城諸國,王臣們深被玄奘的大願行感動,一城接一城的護送大師通關向前。經過阿耆尼國(焉耆,黑城),前往屈支(Kucha,庫車)。

菩薩越過天山
橫在眼前的是高聳入雲的蔥嶺,與終年積雪的皚皚山巔。他們將要越過天山山脈凌山(冰山,判為今木蘇爾嶺的天山隘口), 玄奘菩薩及高昌王派賜護送的人 馬,一個挨著一個抓緊著行囊,他們躬身無語、默默地前進,生怕絲微的音聲共鳴,會引發狂瀉的雪崩。嚴峻陡峭的崖壁,必須以繩為橋,一行人匍匐攀爬在萬丈深 淵的峭壁上。一天,凌山大雪,幾位禁不住冰寒飢饉的徒侶及牲畜,活活地被凍死在高山上。 玄奘菩薩看到這種情形,堅定地告訴自己:「我為求法,願捨軀命, 若不到西天,誓不東回;縱然喪身在此,也絕不後悔!」
終於,到達了伊塞克湖(大清地或熱海)西岸附近 素葉城。於此地會見西突厥的葉護可汗,由於有高昌王的親書而受到慇懃的招待。又經呾邏斯(位於呾邏斯河畔)、颯秣建國(撒馬爾罕城之東的Afrasiab 高原上)、羯霜(撒馬爾罕以南的沙赫里夏勃茲地方)、鐵門(帕米爾高原的險要隘口)等西土耳其斯坦國,度過阿姆河,到達活國(Qunduz,昆都士)。經 縛喝羅國,越過大雪山(興都庫什山)山脈,進入梵衍那國。之後到達大國迦畢試,停留在迦畢試,此時菩薩三十歲。

菩薩進入北印度
玄奘菩薩歷歷艱辛,踏過二十多個國家的國土,經過一年的時間,終於進入北印度邊境的濫波國。 玄奘菩薩從濫波國向南行,經那揭羅喝國到達無著、世親等佛 教大師的出生地犍陀羅國,並在此把麴文泰送給他的金、銀等物分送給各大寺院。他從犍陀羅國往東南行,經咀叉始羅等國,到達迦濕彌羅國,於王宮中,接受歡 迎,住「闍耶因陀羅寺」,在此向一位年近七十的老法師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聲明、文法學等,停留在擁有超過一百座寺廟的此地之二年期間,與 高僧討論經典,致力於佛經研究, 玄奘菩薩在這裏停留兩年,把第四次佛教結集的三十萬經論全部學完。

冬,經諸國至窒祿勒那國,從闍耶多學經量部系之「毘婆沙」,停留一冬半春。三十二歲,離開迦濕彌國,經過那羅僧訶城附近,遇山賊搶奪所有的財寶、衣服 等。於礫迦國接受捐贈, 玄奘菩薩在北印遊歷了十多個國家,輾轉來到至那僕底國,在此居停留十四個月,調查桃和梨是怎樣從中國傳入印度的。三十三歲,離開 至那僕底,於闍爛達那國學習四個月。經秣兔羅,停留祿勒那國約三個月。春,至秣底補羅國停留至夏末,依蜜多斯那學「辨真論」等諸論書。

菩薩在中印度
西元六三一年,貞觀五年, 玄奘菩薩已來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沿途向名僧學習佛教經論。三十四歲,從祿勒那國經過秣底補羅,到達羯 若鞠闍(曲女城)。停留三個月,從高僧受教。夏,至羯若鞠闍國,止住跋達羅寺,從毘離耶犀那研究「毘婆沙」。三十五歲,巡禮室羅伐悉底(舍衛國)的祇園精 舍、佛陀陀誕生地藍毗尼、佛陀入滅地拘尸羅、佛陀初說法之地─鹿野苑等佛跡,到達聖地菩提伽耶。受摩竭陀國的那爛陀寺(當時印度最大的佛教大學)之邀請, 於該寺前後停留共約五年,致力研究。
玄奘巡禮那爛陀寺附近之佛蹟,復歸,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後 五年間鑽研「順正理論」、「顯揚聖教論」、「集量論」等,三十六歲,以那爛陀寺為據點,周遊印度。從恒河而下,於東印度的伊爛拏伐多國學習一年。之後從南 印度遊歷到西印度,歷經四年。其間,在伊爛拏伐多國度過一年,奔那伐彈那國度過二年。赴爛拏伐多國,從如來護(梵Tathgata)等研究「順正理論」等 論。(即《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如此 玄奘菩薩又深入研究了大乘空義----空性如來藏)。經林邑等國,旅遊東印度,至南僑薩羅從婆羅門研習「集量論」月 餘,後赴馱那羯磔迦國從大眾部僧蘇部底、蘇利耶研究「大眾部根本阿毘達磨」及大乘諸論書數月。遊歷印度東南部西南部,至伐多國,從數位名德研究「正量部根 本阿毘達磨」、「攝正法論」、「教實論」等。
其中,對 玄奘菩薩影響最大的是那爛陀寺﹐他在此拜年過 百歲的老住持戒賢為師。向他學習唯識教義。那爛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學府,在此大小乘並舉,以大乘為主。當時印度第一流的佛教學者,都在這裡進行過教學 和佛教研究工作,如大乘空宗的月稱,有宗的無著、世親、真諦、德慧、陳那、商羯羅主、護法、法稱、蓮花生等。(筆者按:以上學者雖然各有修證,是否真的傳 承佛陀意旨,能不墮外道知見,仍需慎思明辨,故有無遮大會之舉)除印度本國的學生以外,還有中國、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我國的法顯、玄奘都曾在此學 習。
在 玄奘菩薩留學期間,那爛陀寺能容納一萬名學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師,共中通二十部經論者共一千餘 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稱為“三藏法師”,包括 玄奘菩薩在內,共十名, 玄奘菩薩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在那爛陀寺學習五年外,又到處去 遊學,遊歷數十個國家,虛心向名師請教。然後又回到那爛陀寺,向他的老師戒賢彙報他的學習情況,受到戒賢的讚賞。以後又向低羅擇迦寺的般若跋陀羅學習因明 兩個月,又去杖林山,向勝軍居士學「唯識決擇論」等,于唐貞觀十五年(西元六四一年)回到那爛陀寺。 玄奘菩薩受戒日王禮遇,並與王逆河至曲女城,與勝軍 居士巡歷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等,再返那爛陀寺。
玄奘菩薩後依戒賢之命於那爛陀寺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又作「會宗論」「破惡見論」駁斥當時佛教裡的邪知邪見者。由於玄奘大師入理精闢,甚得天竺各國國王及佛教界的敬重。

菩薩擔任無遮大會論主獲得完全勝利
西元六四二年,貞觀十六年,當時 玄奘菩薩四十歲。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行了五年一度的無遮大會(筆者按:此乃嚴酷考驗的佛學公開辯論大會,依當時習 俗,輸者只有兩條路:一者必須自殺謝罪,二者必須歸順勝者且拜勝者為師)。請 玄奘菩薩為論主,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耆那 僧)2000人參加。當時 玄奘菩薩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義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淨天)。 (筆者按:天竺人尊稱 玄奘菩薩為第一義天。天竺人對「天」的定義有四種:世間天、生天、淨天、義天;世間天者,人中之君王,如各國國王,現代則為總統。 生天者,修善業而生到天界者。淨天者,二乘人證悟而能生解脫天也。義天者,已證悟之菩薩境界者也。義天之位已遠遠超過國王的世間天之位了。)
在「曲女城」這一場聞名教界的數千人辯論大會,獲得完全勝利,更增勝大眾對玄奘大師的崇敬。有十八個國家的國王於這場辯論會後皈依於 玄奘菩薩座下,並 且為了表達對玄奘大師的敬意,特地啟建七十五日的無遮大法會。戒日王又堅請 玄奘菩薩參加此五年一度、歷時七十五天的大法會。
玄奘菩薩於天竺遊學十二年,至此會後本擬啟程歸國。 玄奘菩薩即將回國的消息傳開以後,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為他造一百座寺院,這些優厚待遇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
時, 玄奘菩薩四十二歲,受到鳩摩羅王及戒日王的熱情送別。沿途辭別各國國王的懇切挽留與大眾追隨相送的不捨,東行返國。同樣的經過漫漫長路,所不同的是,行囊裡滿載著珍貴的法寶、六百五十七部梵文聖典。
當離開羯若鞠闍國,啟程返國的路途上,越過興都庫什山,在活國(昆都士)附近得知高昌國滅亡。(玄奘菩薩赴印時,曾答應高昌國王麴文泰,返國時留住三 年,但此時高昌國已被唐太宗所滅,麴文泰已病故, 玄奘菩薩無須履行自己的諾言。)因此覺得沒有必要走天山南路,而在西域南道經由疏勒(Kashgar, 喀什噶爾)而向于闐。於疏勒遇山賊搶劫。
玄奘菩薩四十三歲,於于闐受到歡迎,七、八月間為眾講述「瑜 伽師地論」等。由於至信度河時,船隻翻覆,喪失經典,故向屈支(庫車)、于闐(和闐)訪求、傳抄。又,呈上奏文給太宗,請求歸國許可,七、八個月後,得到 歸國許可。從樓蘭經白龍堆,到達沙州(敦煌)。於此地再呈上奏文〈報告行〉。 玄奘菩薩奉〈束力〉(意即:詔書令),一路前往長安。

菩薩榮歸國門
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正月二十五日, 玄奘菩薩返回長安。時菩薩四十四歲,房玄齡等奉〈束力〉(意即:詔書令)迎之;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 市”。 玄奘菩薩回到長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陳列他從印度帶來的佛經佛像,他帶回來的佛教經典如下:大乘經234部,大乘論192部,上座部經律論 15部,大眾部經律論15部,三彌底部經律論15部,彌沙塞部經律論22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17部,法藏部經律論42夾,說一切有部經律論67部,因明 論36部,聲論13部,共520夾657部,用20匹馬馱來。 玄奘菩薩帶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國的金佛像一尊、於鷲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後將這些陳列 品送弘福寺儲存。

菩薩住持譯場
二月,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 玄奘菩薩婉言辭謝。 玄奘菩薩要求組織譯埸,翻譯佛經。開始 玄奘菩薩要求去少林寺譯經,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菩 薩欣然同意。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開始翻譯佛經。 玄奘菩 薩還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任用辯機為編輯。由辯機執筆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載 玄奘菩薩親自經歷及所聞138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等。這 本書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陸的重要典籍,被譯成英、法、日等外國文字,受到國際學者的重視。完成《大唐西域記》的寫作以後, 玄奘菩薩還奉唐太宗之命,把 《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
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規勸 玄奘菩薩還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絕。貞觀二十年,辯機撰述《大唐西域記》12卷完成,上表於太宗。玄奘譯「顯揚聖教論」二十卷,及譯「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十六卷。
貞觀二一年七月,玄奘譯「解深密經」5卷,梵譯「老子道德經」,送往東印度。貞觀二二年(西元六四八年), 玄奘菩薩四十七歲,五月,譯畢《瑜伽師地 論》100卷。並譯「勝宗十句義論」一卷、「唯識三十論」。唐太宗寫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讚揚 玄奘菩薩西遊。六月,受太宗召請至坊州的玉華宮。十 月,高宗為替母后薦福,於長安建立大慈恩寺,並於寺西北隅建造譯經院。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 玄奘菩薩遂奉敕入住任上座,譯經場移至西安的大慈恩寺,並 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此時,辯機被發現與高陽公主私通,受到腰斬的極刑。
貞觀二三年,四十八歲,四月,陪從太宗至終南山的翠微宮。於同地譯出《般若心經》。五月,太宗駕崩, 玄奘菩薩返回長安。六月,高宗即位。譯「攝大乘論本」三卷、「攝大乘論世親釋」十卷、「攝大乘論無性釋」十卷。
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六五二年), 玄奘菩薩五十一歲,三月,向高宗奏請,於大慈恩寺境內,造塔以安置經典。經高宗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大雁塔。  玄奘菩薩“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五十三歲,大慈恩寺完成四角五層之慈恩塔,安置經典及佛舍利。五十六歲,陪同高宗至洛陽。 上表請在少林寺專功譯經,但未獲准。自少年時代離開洛陽以來,首次回到故鄉陳留郡。唐高宗顯慶三年(西元六五八年),菩薩移居西明寺。
顯慶四年,菩薩五十八歲,十月,為了專心從事譯經,上表請求將譯經場移至玉華宮中的玉華寺獲准。遷居玉華宮,致力譯經。顯慶五年一月,玄奘於玉華宮始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三月,迎請岐州法門寺之佛舍利及佛頂骨入洛陽宮。
唐高宗龍朔元年,五月,玄奘譯「辯中邊論頌」、「辯中邊論」三卷。六月,玄奘譯「唯識二十論」。龍朔三年, 玄奘菩薩六十二歲,十月,費時約四年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百卷譯畢。自知時至,向徒眾交代遺言,囑付捨報後的埋葬方法。

菩薩的譯埸組織及原則
玄奘菩薩的譯埸分為十種人:
(一)譯主:總負責人
(二)證義:譯主的助手,審定譯文和原文有沒有出入
(三)證文:校對譯主宣讀的梵文
(四)書寫:寫出梵文音譯
(五)筆受:翻梵?漢
(六)輟文:按照漢文語法整理譯文
(七)參譯:校勘原文,並將譯文返譯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對
(八)刊定:使譯文精煉流暢
(九)潤文:對譯文潤色
(十)梵唄:唱頌梵音,修正音韻

玄奘菩薩還提出五不翻的原則: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語
(二)、多含故不翻:一詞多義的詞取音譯,不取意譯
(三)、此無故不翻。中國沒有的東西,只取音譯,不取意譯
(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譯?“無上正覺”。但自迦葉摩騰以來,一直採取音譯,不取意譯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a的音譯。完全可以意譯?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譯,不取意譯

菩薩示寂
西元六六四年,唐高宗麟德元年, 玄奘菩薩六十三歲,正月,停止譯經。2月5日,圓寂於銅川玉華宮。於4月15日,以國葬葬於長安的白鹿原。追諡號「大遍覺」,〈束力〉(意即:詔書令)建塔於樊川北原。在安葬 玄奘菩薩那天,有一百多萬人送葬,三萬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菩薩一生共譯佛教經論75部1335卷,無論是翻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譯稱為舊譯,他創造了新譯。舊譯以 真諦和 鳩摩羅什為 代表,新譯以 玄奘菩薩和義淨為代表。舊譯者多為外國人,有的因不精通漢語,有的過於強調意譯而失原旨,有的過於強調直譯,使中國人難以理解。 玄奘菩薩 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漢語,所譯經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順流暢,便於中國人閱讀。
後記
玄奘菩薩事跡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等。 玄奘菩薩一派學說被後人稱為法相唯識學說。 玄奘菩薩被尊為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的創始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就是以 玄奘菩薩取經為題材創作的神話小說。
玄奘菩薩舍利,在歷史上向來是君王必爭的鎮國之寶,除了台灣日月潭玄奘寺保有部分之外,中國大陸方面究在何處成千古之謎,根據大陸2003/10/29 華商報,說:本葬於長安的白鹿原,再遷葬於少陵原畔,後因戰火之亂,又被攜至終南山,有文獻記載可能藏於今盧縣境內之終南山紫閣峪深處的紫閣寺。                        
法忍整理
《參考資料》:
佛教史年表、唯識宗的創始人~玄奘

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
前言
在歷史的長河裏,漫長的時空變異過程中,佛教本身漸漸為異端思想所滲入,佛門中被混入一些根本背離世尊立教本旨的團體,稱之為「佛門中之外道」。歷史上 具有慧眼的高僧大德與虔心佛子,常常都為世尊正法久住而奮力不懈地破除佛門外道,以顯揚聖教。 印光大師正是這樣的大智慧者。
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看到「獅蟲食肉」及教內僧徒汙濫的狀況,覺察到佛教的危機。他曾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數度閉關,專志潛修,一心披閱藏經二十 年,其佛法造詣已達「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故「覷破時節因緣,應機調伏眾生」,決定選擇弘傳佛法的契機法門 -- 淨土念佛法門為歸依處,決非偶然。
這是他體察中國當時的社會環境、人民的心態,及僧伽的實際狀況,熟諳諸宗門派的傳承、特點,並結合世尊立教本旨所得出的結論。
印光大師一生宣傳弘揚佛陀正法,化導群迷,留下了三大部《文鈔》,被後人尊稱為蓮宗第十三祖。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淨土宗」與「 印光大師」是聯繫在一起的。
人生有限,佛法無邊!地球上數以億計的人類及萬億眾生,生理構造、心理智商、體質形色差距不等,天資,稟賦,及所處環境大異其趣。以佛教語言來說,即是「宿根各別」。
就人類來說,有的人就是一輩子不會「悟」,不能「通」,佛法之殊勝,在於清楚瞭解眾生各各根性不同,因此若不能「覺悟」而隨性造作,必定是個個福禍因緣果報有異,連佛法本身也是要看眾生所造共業所感,而應世,而興,而衰,以佛教語言來說,即是「隨業遷流」。
惟地上菩薩(初地至七地,「行不退」)部分瞭解佛的尊貴,惟八地菩薩(念不退)充分瞭解佛的尊貴,直到等覺菩薩才具足了知佛的尊貴,何況凡夫?凡夫都是 業障重重,「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脫入暫出又復遭網」,甚至修集「信根」都一定要靠善知識時時來告知:大乘佛法是非同小可的,不可毀謗的,要信受奉行的。
諸佛菩薩慈眼視眾生猶如親子,佛光普照法界,眾生以業障故不能親炙。淨土念佛法門正是為芸芸眾生,明明白白指出了這樣的一條康莊大道。念佛,就像是一條救命索。

大師家世
1861年,清咸豐 11年,農曆辛酉年12月12日辰時,大師出生於陝西命陽(今之合陽縣)赤城東村,俗姓趙,名紹伊,字子任。父親趙秉綱,年高德劭,母親張氏,慈和淑慎。
大師出生六個月就患眼病,一直哭不停,幾乎失明。兄弟三人,大師排行最小。後來他的兩個哥哥都沒有子嗣,所以其趙家並無後人。
大師少年時期,自十四歲到十六餘歲,還是受病所困。他家附近的一般讀書人,從來就不曾聽聞過佛名,只知道韓愈、歐陽修等一些反對佛教的言論而已,並把他們的言論當作崇拜的對象。
印光大師後來自述其出家因緣,說道:「光本生處諸讀書人,畢生不聞佛名,而只知韓歐程朱辟佛之說。群盲奉為圭臬,光更狂妄過彼百倍。幸十餘歲厭厭多病,後方知前人所說,不足為法。(光未從師,始終由兄教之)。」
先數年,他跟大哥住在長安,心雖想出家修行,卻不得其便。

大師離家、出家、初知淨土念佛法門
1881年清光緒7年辛巳歲春,大師已21歲。他大哥因事回老家,把大師留在長安,老家離長安有四百二十里之遙,他認為機會難得,就趁機逃到陝西終南山南五台蓮花洞寺出家。
他的師父總認為他有些蓄積,說他可以出家,衣服須自備,只給他一件大衫,一雙鞋。住房吃飯不要錢,但要負責燒飯作種種雜務。
出家未滿三個月,哥哥就找上了他,逼他一定要先回家辭別母親,再出來修行。他知其是騙,然義不容不歸。到家後,他母親對他出家一事,倒也無可無不可。但大哥次日對他說:「誰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從今放下,否則定行痛責。」他遂在家住了八十餘天。
有一天,他大哥去探親,他二哥又在廣場中曬榖,因須看守,以防雞群踐踏,所以趁著沒人看管他,大師知道離家機會又到了。於是他先跑到他師父處,但恐怕大哥會再追來,不敢久留,住一晚即離去,臨走時,師父給了他一元洋錢。
因當時陝西人沒有見過洋錢,店家不要,他就到首飾店把洋錢當作銀子,換了八百文。然後,大師來到了湖北竹溪蓮花寺,討到一個最苦的行單:打煤炭、燒四十 多人的開水、日夜不斷、水須自己挑、煤渣亦須自己挑出。他當時因尚未受戒,有個地方可以收留他,讓他住,覺得算不錯了。
次年四月,蓮花寺的副寺回去了,庫頭有病不堪料理寺務,大和尚見大師是老實人,就交代他照應庫房。但是銀錢帳算,還是大和尚自己處理。
大師初出家時,見了「楊岐燈盞明千古,寶壽生薑辣萬年」的對聯,又看了「沙彌律」,知道因果報應,明白盜用常住財物之果報,心裡頭怕怕的,凡是整理糖食這些小事,即使手上粘有殘渣及氣味,均不敢用口舌去舔食,只用紙張揩去而已,其他的事情,當然更是分文不取了。
大師受戒前,在蓮花寺當照客,一日曬經時,順便得讀了《龍舒淨土文》殘本,得知淨土念佛法門。從此終身信奉,自行化他,專志弘揚了五十八年,直到圓寂。
《龍舒淨土文》是南宋時佛教居士王龍舒—王日休,字虛中,龍舒人,宋高宗時進士,又號「龍舒居士」編的一本初機入門書。 印光大師十分推崇此書,十六年後還對人說:「《龍舒淨土文》言淺義周、詞詳理備,為接引初機第一要書,若欲普利眾生,此書萬不可忽也。」

大師受戒、潛居念佛、研讀大乘
1882 年,光緒8年壬午歲,大師22歲時,前往陝西興安雙溪寺受戒。因擅長書法,戒期中,繕寫事務都由大師承擔。大師出生六個月就患眼病,幾乎失明,以後雖痊 癒,但視力已受損,眼睛稍發紅,就不能視物。受戒期間,由於寫字多,眼病轉重,為了不耽誤工作,閒時專念佛號,夜裡大眾睡後,起坐念佛,求佛加被。寫字時 也心不離佛。雖然眼疾,仍能勉強支持,奮力書寫。戒期圓滿,書寫任務完成,目赤也痊癒了。
受戒後,大師回終南山,潛居念佛兩年。 25歲時,住南五台大頂,親侍觀音大士香火。
26歲時,光緒12年八月十五日,大師辭別師父,離開南五台到北京懷柔縣紅螺山資福寺參學,十月進念佛堂。先在北京琉璃廠遍求清涼山志,只得一部,日常 看之。後朝五台山,住山四十餘日,仍回資福寺,歷任雲水堂香燈、寮元等職,後來任藏主,遂得閱讀大藏。三年之中,念佛正行以外,研讀大乘經典。

大師行腳參學、閱藏念佛,及兩期 6年閉關
大師30歲時,到北京龍泉寺任行堂,是年冬天,行腳於東北白山黑水之間。光緒 17年辛卯,大師31歲,其剃度師父道純和尚圓寂。大師由東北返回北京,住圓廣寺。
1893年,光緒19年癸巳,大師時年33歲,浙江普陀山法雨寺「化聞和尚」到北京請藏,檢閱料理,缺人幫助,大眾以大師做事精慎,推薦他去查印刷事 務。化聞和尚見大師道行超卓,南歸時,請大師同行,安單于法雨寺藏經樓。自此大師在浙江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住了三十多年,閱藏念佛,專志潛修。曾兩度閉關 六年,影不出山。
1897年,光緒23年丁酉夏,大師時年37歲,寺眾一再堅請講經,辭不獲已,乃講彌陀便蒙鈔一座,畢即於寶珠殿側閉關。
1898年,大師時年38歲,閉關中,撰《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闡述淨土法門的性質、源流和對眾生的利益。是年與高鶴年居士初次見面並開示淨宗信願行修持法。
1901年春,大師時年41歲。高鶴年居士在金山寺,大師去信囑高到普陀一談,高居士隨後到普陀,大師留談五晝夜,開示淨宗諸家法要。高居士感到大師已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門風高峻,學者望崖而退。
1904年,清光緒30年,大師時年44歲,因諦閒法師為溫州頭陀寺請藏,請大師到北京助理一切,事畢南歸,仍住法雨寺藏經樓。大師自述:「光緒三十年 諦公請藏經,令光隨去料理,經已印完,尚須幾日方行,因至琉璃廠各書店看看,一店中有二部(按:揀魔辨異錄)通請來,以一部送諦公,冀彼流通。一部自 存」,大師評價說:「其文,凡讀書人閱之,都增長莫大學識。而於參禪之人更為有益。」
隔年前往南京楊公館,得知「東洋弘教書院」印藏經,祈仁山先生將大師之一部揀魔辨異錄寄東洋。
1906年,光緒32年,高鶴年視察徐淮海水災,大師約往普陀休息,常言袁了凡四訓和周安士之因果書,並談末法眾生障深業重,縱發大心,群魔擾亂,如無善根定力,即被所轉,真可惜也。
1909年,宣統元年。元年至三年,大師常致書高鶴年居士,函詢外方佛法如何,囑提倡淨宗及因果報應。

大師以「文字三昧」弘法
1912年,民國紀元,秋天,大師時年52歲,高鶴年居士取大師文數篇,包括《淨土法門普被三根論》、《宗教不宜混亂論》、《佛教以孝為本論》,《如來 隨機利生淺近論》刊入《上海佛學叢報》(第九期、第十期,民國三年出版),大師不敢用印光名,以常自稱「常慚愧僧」,故署名「常慚」。徐蔚如居士和周孟由 居士讀後,開始打聽大師的來歷。
民國初年,高鶴年、徐蔚如等居士先後到浙江普陀山與 印光大師會晤, 繼而又將他的佛教論文及書信在《上海佛學叢報》發表,社會各界深為欽敬,始漸知道有這樣一位別號「常慚愧僧」的和尚。1914年,民國 3年,大師 54歲。狄楚青來普陀,大師勸他流通《揀魔辨異錄》。狄楚青說他碰巧在北京爛貨攤買到此書,回上海後,即付印刷所,照式石印一千部。以八部送大師,自留二 部,餘送有緣。
1918年,民國 7年戊午春,徐蔚如將歷年搜集所得法師的信函,文稿篇,印於北京,出版了《印光法師信稿》、《印光法師文鈔》。大師倡印《安士全書》。將《揀魔辨異錄》刻 板於揚州藏經院,印三百部送人。七月二十六日,下山往揚州,想到揚州刻經院刻印經書。因初次出山,人地生疏,請高鶴年居士陪同。到上海,找到一個最冷落的 小廟─天台中方廣下院住宿。由高居士介紹,與荻楚青、程雪樓、王一亭、陳子修、鄧心安諸居士見面,廣說淨土、因果等事。
大師的文章,不僅佛理深邃,而且文辭典雅,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為人們爭相傳誦。仰慕大師高行的善男信女愈來愈多,有的到普陀山請求皈依,有的遠途馳函寄呈法師,請賜法名,求開示。此後印光法師頻頻至上海、蘇州、揚州等地校印經書。
1919年,民國 8年己未秋,大師 59歲,徐居士又將搜集到的師文38篇,印為續編。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再四懇求,必請收為弟子。大師觀察時機,理難再卻,故為各賜法名。此為大師許人皈依之始。
因刻安土全書等,自普陀到揚州,張瑞曾居士出資印《法華入疏》,大師校對並作序。作《重刻明宋文憲公護法錄序》。
另在上海會晤簡玉階兄弟 (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創始人),為之詳細解說淨土法門,簡氏兄弟乃從此發心皈依佛門淨土宗,以後又將其私宅南園施贈予上海佛教淨業社作基址,即是後來覺苑所在。自一九一八年以來, 印光大師在上海校印淨土宗書近百種,印行數達十萬冊。
此年《復高鶴年居士書》中,大師述懷:「…光數十年來,印光二字,不敢露出。因閣下多事之故,致令賤名劣作,遍刺雅人耳目,愧何如之。去歲妄企親證念佛 三昧,而念佛三昧,仍是全體業力。今年自知慚愧,於九月半起七,至明春二月底止,念佛三昧,不敢高期。但企懺悔宿業,令其淨盡耳。誰知宿業竟與真如法性同 一不生不滅。佛光普照法界,我以業障不能親炙,苦哉苦哉,奈何奈何。書此愚懷,以期知己者代我分憂而已。(民國八年十二月初四日)」
隔年,復高鶴年居士書談募印《安士全書》,欲挽回劫運。言:「末法眾生,多多皆是不知因果。佛經深奧,看亦不能領會,故成今日之現象。光常曰,因果者, 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轉凡成聖之大權也。當今之世,不將因果昌明,而欲世道太平,佛法興隆,不可得也。」。高鶴年由雲南返回上海,至法雨寺與大師談數 晝夜。
1923年,民國 12年,大師 63歲,上海的王一亭,沈惺叔等居士,發起江蘇監獄感化會,聘大師為名譽會長。講師鄧樸君,戚則周,喬恂如等居士,皆大師之皈依弟子。由大師示以心佛眾 生,三無差別,及注重因果,提倡淨土,為講演之要目。而獄官監犯,因之改過遷善,歸心大法,吃素念佛者,亦大有其人。大師並應魏梅遜居士請,與高鶴年居士 一起到南京弘法。
此年,弘一法師再三哀懇,蒙 印光大師同意收為弟子。
1925 年大師作《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緣起序》。六月初二復陳士牧居士書開示: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 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 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
次年,中華書局出增廣本,書名《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大師請戒塵師為靈巖山寺住持,永作十方常住。夏,到無錫弘法,一週後到蘇州。

大師捨命護教、重申如來清淨明誨
1927年,民國16年,大師 67歲,《印光法師嘉言錄》排報紙版,大師作《淨土三要述義序》。其時,政局初更,寺產毫無保障,幾伏滅教之禍,而普陀首當其衝。
由大師捨命力爭,始得苟延殘喘。及某君長內政,數提廟產興學之議,竟致舉國緇素,驚惶無措。幸大師與諦老在上海,得集熱心護法諸居士計議,先疏通某君,次派代表請願,而議未實行。
逮某君將退,又頒驅僧奪產條例,期次第剝奪,以達滅教目的。幸條例公佈,某即交卸,得趙次隴部長接篆,大師特函呈設法,遂無形取銷。繼囑焦易堂居士等鼎力斡旋,始將條例修正,僧侶得以苟安。
次年,大師離普陀,暫住上海太平寺。作《地藏經石印流通序》、《梵綱經菩薩戒集證序》、《淨土輯要序》、《感應篇直講序》、《到光明之路序》、《石印閨 範緣起序》、《地藏菩薩往劫救母記序》、後又撰《介紹用三星素皂書》。作《新編觀音靈感錄序》、《地藏菩薩本跡靈感錄序》、《普門品講義序》、《日誦經咒 選錄序》、《歷史感應統紀序》、《淨土問辨功過格合刊序》、《覺後編序》、《重印達生福幼二編序》、《重印寰球名人德育寶鑒序》、《放生殺生現報錄戒殺放 生各文合編序》、《五台山碧山寺由廣濟茅篷接法成就永為十方常住碑記》
於此階段, 印光大師以「常 慚」名在《上海佛學叢報》發表淨土三論,後漸接受在家弟子皈依。大量刻印、流通淨土經論。在給許多皈依弟子的復信中,反覆闡述淨土宗思想,介紹念佛法門。 此階段主要撰述有:《與徐福賢女士書》、《復永嘉某居士書》、《龍舒淨土文‧序》、《淨土問答並序》、《示淨土對治等義》、《南五台茅蓬記》等。
在《印光法師嘉言錄》中, 印光大師開示:
「今日之人女,即異日之人母。人欲培植國家,當以教女為急務。」
「教女一事,重於教子多多矣!而余所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及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真語、實語也。」
「世以太太稱女人者,蓋乙太姜、太任、太姒三聖女,各能相夫教子,以開八百年之王業者,用稱其人焉。」
於此可見大師對於婦女地位作用之重視,其見解卓識超出常人之處。

正編《文鈔》 印光大師開示:
佛教歷千百年屹然而立,能存在到今天,在於這個宗教自己最早就看到並提出了「末法時代,敗壞佛法的,不是外道之類,而是混跡佛門的惡比丘。」《仁王經》 卷下說:「如師子身中蟲,自食師子肉,非外道也。」一句話,敗壞佛法的就在佛教本身佛門之內。這是有非凡哲理性的論斷。 印光大師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看 到「獅蟲食肉」及教內僧徒汙濫的狀況,覺察到佛教的危機。因此他對於佛門三寶之一的僧寶,抱著「寧缺毋濫」重視質量,不求數量的態度。同時 印光大師把視 線轉向在家居士,將弘傳活動擴大到社會上去。看來 印光大師的心與釋迦佛陀的心是心心相印的。

大師於蘇州報國寺閉關、弘化
1930 年, 印光大師時年70歲,離開普陀山到蘇州報國寺閉關,仲春作《朝暮課誦白話解釋序》。冬撰《淨土十要原文發刊序》、《念佛三昧寶王論疏序》、《飭終津 梁序》、《重訂西方公據序》、《勸世白話文發隱序》、《飭終津梁跋》,作《臨終三大要》。其時,明道師承印光大師之命,在上海覺園創立弘化社。
1931年,又將經書流通處弘化社自上海遷到蘇州。排《淨土十要》之原本。作《普陀洛迦新志序》、《彌陀聖典序》、《淨土篇序》、《佛祖心燈禪淨雙勳合 編流通序》、《正學啟蒙三字頌齊註序》、《衛生集序》、《江蘇水災義賑會駐揚辦賑經歷報告書序》、《務本叢譚序》、《淨土指要》、《敦倫蓮社緣起序》。
當時, 印光大師說「竭誠盡敬為學佛之無上秘法」。讚道:『有一秘訣,剴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誠敬與慚愧有相互支持的效用。當以慚愧心,破無明欲;以智慧光,求回頭路。 印光大師悲心無極,以身作則,自稱常慚愧僧,實為末法時期眾生的楷模。
1932年,大師時年72歲,明道法師十月去世,弘化社事也歸大師承擔。乃作《一函遍復》,開示淨土法門:「…若欲大通經教,固當請教高樹法幢之大通家法師。須知大通經教者,未必即生能了生死。欲即生了生死者,當注重於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也。」
六月漢口水災,蕪湖水災,江北賑災等,大師捐 1430元,其中1000為印書款。秋《淨土十要》印出。李圓淨居士勸師修清涼、峨眉、九華三山志。因此大師先作《佛學救劫編序》、《法雲寺放生徵信錄 序》、《靈巖寺永作十方專修淨土道場及此次建築功德碑記》。後又作《淨土五經重刊序》,《重修清涼山志序》、《淨土聖賢錄序》、《昆山佛教西方蓮華會緣起 序》、《圓瑛法匯序》、《南京三汊河創建法雲寺緣起碑記》及《重修峨眉山志序》、《淨土五經後附華嚴經淨行品緣起序》、《天台山國清寺創開放生池碑記》、 《天台山國清寺創建養老養病助念三堂碑記》、《徹悟禪師像贊》與《晉蓮宗初祖廬山慧遠法師文鈔序》、《大方廣佛華嚴經楷書序》、《靈巖山篤修淨土道場啟建 大殿記》、《遠公大師像贊》。

大師二次護教、護國息災
1935年,民國 24年,全國教育會議,某教廳長,提議全國寺產作教育基金,全國寺廟改為學校。議決,呈請內政部,大學院,備案。報端揭載,群為震驚。時由佛教會理事長圓 瑛法師,及常務理事大悲明道諸師,關黃屈等諸居士,同至蘇州報國寺向大師叩關請示。大師以衛教相勉,及示辦法。大師返上海開會,公舉代表,入都請願。仗大 師光照,教難解除。
1936年,民國25年,大師作《靈巖開示法語序》、《無量壽經頌序》、《影印宋 磧砂版大藏經序》、《物猶如此序》、《歧路指歸序》、《祭祖用素序》、《中國濟生會蘇州分會捐放生池園永為靈巖山寺下院功德碑記》、《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 行願品流通序》、《淨土五經跋》。九月圓瑛法師和屈文六居士請師到上海護國息災法會作開示,十月初六到上海,初七法會開始,十五圓滿,大師每日開示,無錫 二、三居士錄音整理,求師鑒定,師就鄧慧載記錄筆削,並作《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序》。時,楊信芳女士夢觀音菩薩示知 印光大師為大勢至菩薩化身。

「護國息災法會」開示曰:
夫護國息災之道,豈待他求哉?人能諸惡莫作,則凡損害眾生之事皆不行,而貪瞋不足為災禍矣。人能眾善奉行,則凡利益眾生之事莫不舉,而國家必臻乎至治 矣。人能修淨土行,自淨其意,一念念佛,即一念與彌陀之悲心相應。念念念佛,則念念與彌陀之悲心相應。淨念相繼,貪瞋自除。誠如是,則娑婆即為淨土,復何 憂國之不安,而災之不息也哉。
大師反覆開示,其要義蓋不外乎是:願讀是語錄者,信受而奉行焉。然後知 護國息災之道,捨淨土法門而又奚適也。需知因果無虛,禍福自致。貧病夭獄,皆由別業(即自業)。水旱刀兵,則自共業(即眾業)。業熟禍至,無能幸免。楞嚴 經曰:『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非從天降,亦非人予。自妄所招,還自來受。』佛語如山,不可移易。故欲求得福免禍,必先能泯惡力善。

大師移居吳縣靈巖山寺
1937年,民國 26年,大師時年 77歲,戰事爆發,復寧德晉居士書中說:
「又現今戰爭酷烈之極,為從來所未有。以後凶器愈精妙,人民愈難生活。無論老幼男女,均當念佛求生西方,庶不至生生世世受此苛虐。現在國難甚劇,凡一切 人,均當一心念南無觀世音菩薩。以祈戰事速息,人各安生。光於六月廿八,以所作【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之廣告,寄上海新聞報、申報 (兩家報)館,令各登十天。七月初八開仗,報雖出,而發送難周,又令漕河涇習勤所,印七寸見方單張五十萬,郵寄各省佛教機關,以戰事停印。此文不獨為戰 事,平靖後不妨再印。達生編後所附,當於平靖後相機而辦。戰事未息,事事不能進行。勸念觀音廣告,於報裁寄一分,祈展轉普告大眾,則利益大矣。(廿六年八 月初三)。」
冬,蘇州屢被轟炸,有勸大師轉移者,大師不為所動,日唯念佛、念觀音、念大悲咒,為護國、護民、護己之據,大師曰「如定業難逃,炸死,隨即往生,亦所願也。」
蘇州淪陷後,大師移居吳縣靈巖山寺。監院妙真和尚遵從大師指示,將靈巖山寺改建為十方專修淨土道場。大師是年作《重修九華山志序》、《釋門法戒錄序》、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重刻序》。後兩年,《印光法師文鈔續編》印行出版,大師親自作序。1938年,大師作《靈巖山寺淨土道場念佛儀軌序》、《歷朝 名畫觀音聖像珂羅版印流通序》、《勸修念佛法門序》。
1939 年,大師作《印光法師文鈔續編》發刊序、《思歸集發刊序》、《香光莊嚴匾額跋語》,孟夏作《因果實證序》。作《挽回世道人心標本同治錄序》(文鈔續編下)。
是冬,外國人某氏到靈巖謁見大師,有所請問,互用筆談,大師自述略歷行願大致如下:
經歷:
光緒七年出家。八年受戒。十二年往北京紅螺山。十七年移住北京圓廣寺。十九年至浙江普陀山法雨寺,住閒寮。三十餘年不任事,至民十七年有廣東皈依弟子擬 請往香港,離普陀,暫住上海太平寺。十八年春擬去,以印書事未果。十九年來蘇州報國寺閉關。廿六年十月避難來靈巖,已滿二年。現已朝不保夕,待死而已。此 五十九年之經歷也。一生不與人結社會,即中國佛教會,亦無名字列入。
近來動靜:
自到靈巖,任何名勝,均不往游。以志期往生,不以名勝介意故。
行事:
每日量己之力,念佛並持大悲咒,以為自利利他之據。一生不收一剃度徒弟,不接住一寺。
主義及念佛教義:
對一切人,皆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勸。無論出家在家,均以各盡各人職分為事。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人無貴賤,均以此 告。令一切人先做世間賢人善人,庶可仗佛慈力,超凡入聖,往生西方也。並不與人說做不到之大話,任人謂己為百無一能之粥飯僧,此其大略也。

大師示寂
1940年,民國27年,冬10月27日,大師略示微疾,28日午後1時,召集在山全體執事及居士30餘人,到關房開會,說靈巖住持,未可久懸,即以妙真師任之。眾擬11月初九升座,大師說太遲了,定11月初一升座,大師曰可矣。大師接著開示本寺沿革達兩個多小時。
11月初三晚,大師進食了一些稀粥,晚許,食畢,對真達師等說:「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此後精神逐漸疲憊,體溫降低。初四早一時半,由床起坐云:「念佛見佛,決定生西。」即大聲念佛。 2時 15分,索水洗手畢,起立云:「蒙 阿彌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
說竟,即移坐椅上,面西端身正坐。三時許,妙真到,大師囑咐他要維持道場,弘揚淨土,不要學大派頭。後不復語,唇動念佛。延近五時,如入禪定,笑容宛然,在大眾念佛聲中,矗坐如故,面貌如生,安詳辭逝。
1941年,農曆2月15日,大師示寂百日,舉行荼毗,荼毗後三日,檢骨得五色舍利珠百餘顆,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等,共一千餘粒。

後記
法名聖量,別號常慚愧僧, 印光大師的一生,平實質樸,而他留給後人的三大部《文鈔》,至今仍然生氣蓬勃,其真知卓見、正直坦蕩的襟懷令人肅然起敬,讚 歎不止。大師崇高地位來自於他的崇高思想和他對近代佛教改革作出的巨大貢獻。大師生前座下皈依的在家弟子不下十萬,但是他一生不任寺廟住持,不收剃度徒 弟,不募捐化緣。終身信奉修持淨土念佛法門,自度化他,專志弘揚淨宗達五十八年,直到示寂。
近代由於 生命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對於生命有了新的認識:由所攝受資訊的觸動、引發意志的感應、依往昔經驗而生覺受、而配合思惟本能之現行、產生心思憶念不止 (剎那剎那,妄念不止: ksana by ksana, mental notions never cease )等現象,以佛教語言來說,即是「觸、作意、受、想、思」,此非「唯心主義」所能否定。極樂淨土的證量,華藏世界的浩瀚,超越三界意識範籌的般若慧,以佛 教語言來說,即是「轉識成智,證法身: transmute the consciousnesses intoPrajna (般若慧) Wisdoms, attain the fruition of Dharmakaya 」,亦非「唯物宇宙觀」所能侷限。
淨土念佛法門提出了「生前積德行善,一心念佛,捨壽後可以往生極樂淨土( Pure Land of Ultimate Bliss )繼續進修」的理論和方法。乃是以第一義諦為依歸。念佛攝心,不讓眾生隨其習氣產生一絲一毫惡念,隨時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而證得三昧力。有了三昧力(梵 語三昧 Samaya,意譯:正受。是禪定之異名,剎那間遍身發之境界。)為基礎才算入了佛門,否則都是門外漢。
而「諸三昧中,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入此三昧已,一切三昧,皆得具足。」由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對於久久無法「悟入般若慧」的眾生而言,這 個法門確如弘一大師讚嘆 印光大師時所說:「是阿伽陀,以療群疚」。(筆者按:阿伽陀意思是對治之葯 antidote,用來醫治眾生的心病。)
佛乘宗禮佛拜懺文云「一心圓法界,感應遍十方」就是要求證一心,以入三昧。
楞嚴經卷六,有二十五位大菩薩及阿羅漢,各自敘述了他們最初成道的方便法門,都說是因為修習真實圓通的緣故。
當他們都說完時,阿難當時還沒悟, 佛陀為了啟發阿難能夠自己開悟,告訴 文殊師利法王子說:「二十五行,誰當其根?兼我滅後,此界眾生入菩薩乘,求無上道,何方便門得易成就?」
接著, 文殊師利法王子承佛威神說偈對佛,這一段偈分三部份,其實就是應機、令人明心見性的法音。說完後,阿難就悟了,「於是阿難及諸大眾,身心了然,得大開示。」
此時,阿難「心跡圓明,悲欣交集」(註:以筆者知見,此時阿難剛剛證入初地,剛由聲聞乘轉入菩薩乘),稽首白佛:
『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願度末劫一切眾生。世尊!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欲攝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場,遠諸魔事?於菩提心得無退屈?』
於是,佛陀為了救護眾生末劫沉溺,告訴了阿難「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以及四個「清淨明誨」,佛說:「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佛陀連續說了以下四個清淨明誨:
「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內容提到末法時代「各各自謂成無上道」的諸魔:魔王、魔民、魔女及其徒眾的「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內容提到末法時代「各各自謂成無上道」的彼諸鬼神:大力鬼、飛行夜叉、鬼帥、地行羅剎及其徒眾令諸眾生不斷殺生,不得出三界;
「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內容提到末法時代「各各自謂成無上道,各各自謂已得上人法…假我衣服,裨販如來」的彼等群邪:精靈、妖魅、諸魅所著的 邪人及其徒眾的潛匿姦欺,冒充善知識,迷惑沒有知識的人,恐嚇眾生,使眾生失掉正智,盲迷耗盡家財,貽誤初學,斷人慧命;
「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淨明誨」內容提到末法時代「我滅度後,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與其同事,稱歎 佛乘, 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洩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 第四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因地不真,果招紆曲;…若諸比丘心如直絃,一切真 實,入三摩提永無魔事…」
以上這一段 印光大師在《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三 -序-65頁-佛遺教經解序,提到:「自古高僧,或古佛再來,或菩薩示現。然皆常以凡夫自居。斷無說我是佛,是菩薩者…而智者大師,實是釋迦化身。至臨終 時……尚不顯本。意欲後學勵志精修,不致得少為足,及以凡濫聖耳。今此魔徒,妄充得道者,乃壞亂佛法,疑誤眾生之大妄語人。此大妄語之罪,甚於五逆十惡百 千萬倍。其師其徒,當永墮阿鼻地獄,經佛剎微塵數劫,常受極苦,末由出離。何苦為一時之虛名浮利,贗長劫之慘罰酷刑。名利惑人,一至於此。」
觀諸中國歷史上的邪門歪道橫行:絕大多數則假冒神、佛的名義,未證言證,未得言得,或自稱苦修悟道,常常以怪力亂神迷惑世人,宣傳人類面臨劫難,所以這 些人緊急下凡,其實絕大多數為文化程度、社會地位較低的俗人,口談清虛,心存利養,常常身披袈裟,傲慢偏執,毀佛正法,排斥一切不同觀點,靠剝削徒眾而發 橫財,並獵取佛教名相,好說“大乘”、“真實”、“圓頓”,但是他們都自造最高神,佛經只是點綴,書中往往攙雜擾亂社會人心的政治讖言。心外求法,貪瞋癡 慢疑,樣樣具足。這些錯誤的信仰與自我催眠,不知不解第一義諦,不了實相,根本無法解脫輪迴。這就如同一個窮人,終日幻想自己是大富翁,然而真相仍是一貧 如洗,並不會因自我的催眠與幻想而真的變成大富翁。如此以凡濫聖,貽誤眾生,故 印光大師欲摧邪顯正,出關之前,即大力倡印《揀魔辨異錄》,然後才正式弘 揚正法,以免眾生誤入歧路,自成魔民而不自知。
印光大師和我們雖然都處在「此諸眾生去佛漸遠,邪師說 法如恒河沙」的末法時期,他卻大力破邪顯正,並根據這時期的性質,覷破時節因緣,應機調伏眾生,決定選擇弘傳佛法的契機法門,用其畢生精力為近代佛教指明 了:「淨土念佛法門為當世隆盛佛法的唯一途徑。」。大師不但在理論上與實踐上證實了這個見解的準確性,而且還總結了念佛法門的具體方法要訣,使佛教正法得 以延續並漸漸興盛起來。
而大師應世於清末民初之時,大陸內亂外患之際,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於五濁惡世,邪說橫行當中,力挽狂瀾,重振淨宗,引導無量眾生往生淨土。他的豐功偉業,日月昭然。其一生弘化確實遵行了佛陀金口所說「修行三決定義」及「如來先佛世尊決定清淨明誨」的意旨。

附錄一 印光大師法語
「念佛名號,勿用觀心念法,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 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 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攝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 怠,名為都攝六根。」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切勿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
大師還介紹了能息滅妄念、屢試屢驗的十念記數法:「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 ......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以此一句佛為一念。」「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 念記數法。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類似這樣的講解方法,在《文鈔》中所見殊多。值得我們提出注意的兩點是:一,所有這些方法都是至簡至易,切實可行,合乎現代醫學衛生,而又不帶任何迷信、神秘色彩的。二,念佛也不是有的人所想像那樣隨口瞎念念的,要持之以恒,則必須有一定的正確方法。
印光大師解釋「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道理。原文如下:
【有人說‧禪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嗎。殊不知見性成佛‧是見到自性天真的佛‧叫做成佛‧並非是成福慧圓滿的究竟佛。為什麼呢‧因為宗門 下的人‧工夫用到開悟的時候‧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原來是和佛一樣‧所以叫做見性成佛。但他的粗細煩惱‧絲毫尚未斷‧不過能常自覺照‧伏住煩惱‧舉動就和 聖人相近。假使是失了覺照的工夫‧伏不住煩惱‧那造起業來‧比他人更要厲害。因為他的煩惱裡頭‧有開悟的力量夾雜著‧就變做狂慧‧所以造業的能力‧也異常 的猖獗。這樣不但沒有成佛的希望‧而且還要墮落三惡道。
所以已經開悟的人‧更要加工進修‧時時覺照。等到見思煩惱斷盡了‧方是了生死的時候‧並非一悟便了。類如前朝的五祖戒‧和草堂青禪師‧因為悟後未證‧仍不免輪迴之苦。覆轍昭然‧是不可不知的。若說真成佛‧更加差得很遠了。
福慧圓滿的究竟佛‧是怎樣成呢。據天台宗來說‧一個斷盡見思惑的圓教七信菩薩‧修到十信的時候‧才把塵沙破盡。再經過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的 四十一個位次‧每破一品無明‧就升進了一個位次‧得一分三德秘藏‧這樣次第‧到了最後的等覺地位‧才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再斷一品無明‧再進一位‧才能成 就福慧圓滿的究竟佛‧像這樣子‧的確不是輕易的事情。大家曉得這個道理‧就不會誤解了。】

附錄二 印光大師與大興善寺體安和尚書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綱宗。憶佛念佛.實得道之捷徑。在昔之時.隨修一法.而四者皆備。即今之世.若捨淨土.則果證全無。良以去聖時遙.人根陋劣。匪仗佛 力.決難解脫。夫所謂淨土法門者.以其普攝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禪宗.實諸佛徹底之悲心.示眾生本具之體性。匯三乘五性.同歸淨域。導上聖下凡.共證真常。 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自華嚴導歸之後.盡十方世界海諸大菩 薩.無一不求生淨土。由祇園演說以來.凡西天東土中一切著述.末後皆結歸蓮邦。粵自大教東流.廬山創興蓮社.一倡百和.無不率從。而其大有功而顯著者.北 魏則有曇鸞.鸞乃不測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見梁武帝.後復歸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鸞法師.肉身菩薩也。陳隋則有智者。唐則有道綽.踵曇鸞之教.專修淨業。 一生講淨土三經.幾二百遍。綽之門出善導.以至承遠、法照、少康、大行.則蓮風普扇于中外矣。由此諸宗知識.莫不以此道密修顯化.自利利他矣。
至如禪宗.若單提向上.則一法不立.佛尚無著落處.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真諦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顯性體也。若確論修持.則一法不 廢.不作務即不食,何況念佛求生淨土。此俗諦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謂佛事門中.不捨一法.顯性具也。必欲棄俗諦而言真諦.則非真諦也。如棄四大五蘊而覓心 性.身既不存.心將安寄也。若即俗諦以明真諦.乃實真諦也。如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即四大五蘊而顯心性也。此從上諸祖密修淨土之大旨也。但未廣顯傳述.故 非深體祖意.則不得而知。然于百丈立祈禱病僧.化送亡僧之規.皆歸淨土。又曰.修行以念佛為穩當。及真歇了.謂淨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 洞下一宗.皆務密修.以淨土見佛.尤簡易于宗門。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土.同歸一源。可以見其梗概矣。
及至永明大師.以古佛身.乘願出世。方顯垂言教.著書傳揚。又恐學者路頭不清.利害混亂.遂極力說出一四料簡偈。可謂提大藏之綱宗.作歧途之導師。使學 者于八十字中.頓悟出生死證涅槃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其後諸宗師.皆明垂言教.偏讚此法。如長蘆賾.天衣懷.圓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 則.楚石琦.空谷隆等.諸大祖師。雖宏禪宗.偏讚淨土。至蓮池大師參笑巖大悟之後.則置彼而取此。以淨業若成.禪宗自得。喻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 含元殿.不須問長安。自後蕅益、截流、省庵、夢東等.諸大祖師.莫不皆然。蓋以因時制宜.法須逗機。若不如是.則眾生不能得度矣。自茲厥後.佛法漸衰。加 以髮匪回匪.則法輪幾乎停轉。雖有知識.各攻其業。以力不暇及.置此道于不問。有談及此事.聞者若將浼焉。
幸有一二大心緇白.刊刻流布。令祖教不滅.使來哲得聞.實莫大之幸也。弟以闡提出家.自揣根性庸劣.罪業洪深。故于宗教二途.概不敢妄行染指。惟于仗佛 慈力.帶業往生一法.頗生信向。十餘年來.悠悠虛度.毫未得益。但自西徂東.由北至南.往返萬餘里.閱人多矣。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 汙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其有老實頭.持戒念佛.縱信願未極.瑞相不現.皆是安然命終。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湧.因 佛號以渟凝。所以上智不如下愚.弄巧反成大拙也。伏願和尚發菩提心.宏揚此法.倘淨土經論.盡皆通徹.則何幸如之。若或未盡鑽研.或恐違背本宗.不敢稱性 發揮.當權將宗教兩門工夫.暫時歇手。凡有闡揚淨土者.平心和氣讀之。使揚禪抑淨之心.無絲毫芥蒂。必究佛祖偏讚之所以.四眾遵違之利害。則不被門庭隔 礙.而敢于一切禪教律人前.稱性發揮.無復畏憚矣。然淨土書多.最要唯十要。十要中斷疑生信.尤推或問.直指.合論.為破堅衝銳之元勳也。
其外淨土聖賢錄.歷載諸菩薩祖師居士婦女.及惡人畜生往生事跡。讀之則知歷代禪教律諸四眾求生淨土.如群星之拱北.眾水之朝東。而龍舒淨土文.言淺義 周.詞詳理備.為接引初機第一要書。若欲普利眾生者.此書萬不可忽也。弟昔遇善子平者言.壽不過三十八.今適滿其數。恐無常倏至.所以專持佛號.預待臨 終。設無常果至.則後會無期。兼欲雪在家毀謗佛法之罪.故不避忌諱.略采野芹.獻于飽餐王膳大富長者座下。祈憫而納之.福我秦邦。提永明之正令.遵蓮池之 遺規。使自他同出生死.幽顯共生西方。則淨土興而宗風不墜.眾生福而國運常亨。所說移花賺蝶至.買石得雲饒。書此大旱望雨之誠.用卜同歸蓮邦之慶。祈垂海 涵.則法門幸甚.眾生幸甚。
法忍整理
《參考資料》:
印光法師年譜、印光文鈔正編、印光文鈔續編、印光法師開示錄

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虛雲老和尚

虛雲菩薩
前言
虛雲菩薩世壽一百二十歲,僧臘一百零一歲,戒臘一百年,是中國佛教的泰斗,教界的權威,近代的聖僧。根據親近 虛雲菩薩的弟子「福建鼓山門人純果」之 描述:先說他老人的儀表,菩薩個子很高,臉孔長長,永遠帶著莊嚴和嚴肅,道貌森森,頭髮蓬鬆舊白,鬍鬚也是長長白白,眼簾常閉,走路筆直,不東張西望,行 住坐臥,俱足威儀,儀表威嚴。如果一個陌生人初看到,心裡總覺得有點駭怕,對他老人說話,心裡總覺得有點顫抖。當他老人開口說話,又有一種態度,慈顏和 靄,活像一個年老母親對一個年輕孩子一般慈悲,溫存教導,在這時我們才鬆了一口氣。
他老人對任何人一 律都是平等,沒有輕僧重俗,也沒有輕貧重富。我們看他老人興革六個大叢林,便可看得出他老人一顆菩薩的心腸,經常凡是一個荒廢的叢林,或一個子孫叢林,一 旦請了他老人住持,他老人就改為十方寺院,開單接眾,無分彼此,便利十方僧人居住,這一點,就可顯出他老人一顆平等的心。關于菩薩個人生活方面,也非常簡 單樸實,他老人除一衣一缽外,百無所有,衣食住平等化,人家吃什麼,他就吃什麼,並無特別享受。他老人有病也不醫治,任他挽延,他說:「病是業障所纏,業 障了,病就好」。這是他老人醫病秘訣的方法。
菩薩建築六個大叢林,建築無數個小庵院,地方一建好,老 人就離開,一切便交托別人管理。離開時,除帶一衣一缽外,所有金錢財物全部都交還常住管理,一分一文都不帶走,這就是他老人為人的偉大處,真為萬古模範。 菩薩一生不貪名利,不貪世福,一生只是辦道,造就人才,修建古剎,這是菩薩有生以來所定下來的宏願。
菩薩在維護世尊正法則非常堅持,開示云:「修行須別真偽邪正,不然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不惟徒勞無益,且錯因果。昔常有人做到坐脫立亡地步,或金骨子成 堆,猶被正眼人目為邪魔外道。何況不明如來宗趣,盲修瞎練,背道而馳者乎?所以古人修行必依止善知識,有所發明必經大善知識印可,方為正道。」

幼年的 虛雲菩薩
在清朝道光年間,世居湖南湘鄉的蕭玉堂先生調官至福建永春任職,與夫人顏氏一同到了福建永春。他們年逾四十,憂無後代,顏氏赴城外觀音寺祈子。他們見寺 宇殘破,及東關橋樑失修,發願興建。是夜,夫妻同夢一位長鬚身著青袍長者,頭頂觀音,騎虎而來,躍臥榻上,同時異香滿室,於是顏氏遂得有孕。
第二年,道光二十年庚子歲,即西元一八四○年,蕭玉堂調官至泉州府,當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時,菩薩誕生於泉州府署。因初墮地時為一肉團,顏氏駭慟今後無復有舉子之望,氣塞而死。第二天,有賣藥翁來,為破開之,裡頭有一男嬰,只好由庶母王氏撫育。
菩薩十一歲時,祖母周氏為了幫她兩個兒子即蕭玉堂及其弟一併解決傳宗接代的問題,為菩薩同時定了兩門親事,一田氏,一譚氏。二家皆湘籍而於福建任官的世交。菩薩十二歲時,其父因事赴台,曾攜菩薩同乘小洋船,由廈門出發來過臺灣。

少年的 虛雲菩薩
菩薩自小喜三寶法物,初看香山傳。觀音菩薩成道事。熏染於心。後來菩薩的父親看出他有出塵志,欲因勢利導。把他留於家中,請一位「先天大道」王先生,教 在家修行法,令看各種道書,及教內外氣功。並付囑叔父管教。菩薩在家讀道書三年,認為根本不究竟,如坐針氈,乃佯博叔父歡,助理家政。以懈其防。一日乘叔 父外出,覺得是離家的機會到了,乃打包向南嶽去。但半路上歧路多,半途被截回。將菩薩及從弟富國送至泉州。

青年的 虛雲菩薩
那年菩薩十七歲,未久,其父將田譚二氏接回,為他舉行婚禮,並將菩薩禁錮起來。菩薩與二氏同居而無染,時常為二氏說佛法,她們亦能領悟。菩薩見從弟富國有超俗志,亦時與說法。閨中堂外,胥成清淨法侶。
菩薩十九歲時決志離俗,從弟富國同此志。暗探福州鼓山路程。作皮袋歌一章(見法彙詩偈篇),留別田譚二氏。與富國同逃至福州鼓山(湧泉寺)。禮常開老人,為披剃。菩薩二十歲時,依鼓山妙蓮和尚,圓受具足戒,名古巖,又名演徹,字德清。
那時其父在泉州,派人四出尋訪不得。其弟富國於圓具後,行腳參方,去後不知蹤跡。菩薩則隱山後巖洞,禮萬佛懺。不敢露面。時遇虎狼。亦不畏懼。菩薩在山 洞禮懺。已滿三年。某一天,鼓山職事來告訴菩薩說:「泉州蕭老太爺已告老還鄉,你可不必再躲藏起來了。妙老和尚稱讚你恆心苦行。但修慧還須修福。你應回山 任職,為大眾作服務工作。」菩薩遂回山門,任職事。菩薩二十五歲時,冬十二月。聞父在湘鄉原籍病故。從此不探問家事。斷絕音書。二十七歲時,有鄉人來言。 謂予父歿後。庶母王氏。領二媳出家為尼。王氏法名妙淨。田氏法名真潔。譚氏法名清節。
直到菩薩二十七 歲仍任職鼓山。已滿四年。所當職務:自水頭、園頭、行堂、典座,皆苦行事。中間曾派膴事,弗為也,即寺中常住,時有單嚫,亦不領受。每日僅粥一盂,而體力 強健。時山中有古月禪師,為眾中苦行第一。時與深談。既而自思,任職多年,修持不無少礙。又思昔日玄奘法師,欲求經西竺,於十年前,先習方言,日行百里, 復試絕粒。先由一日起以至若干日。以防沙漠荒磧,絕水草也。古德苦行,有如此者。我何人斯,敢弗效法。乃辭去職事。盡散衣物。僅一衲、一褲、一履、一簑 衣、一蒲團。復向後山中作巖洞生活。

過巖洞生活的 虛雲菩薩
菩薩二十八歲至三十歲之三年間住山洞。此三年中,居則巖穴,食則松毛,及青草葉。渴則飲澗水。日久褲履俱敝,僅一衲蔽體。頭上束金剛圈。鬚髮長盈尺。雙 目炯然。人望見之以為魅,怖而走。予亦不與人言談。初一、二年,時見勝境,不以為異。一心觀照及念佛。處深山大澤中。虎狼不侵。蛇蟲不損。不受人憐。不食 人間煙火。幕天席地。自念:萬物皆備於我,心中歡悅。自以為四禪天人也。夫世人之患,為口體耳。古人有所謂以一缽輕萬鍾者。我今並一缽而無之,無礙自在。 因之胸次灑然。體力日強。耳目聰明。步履如飛。自問亦不自知其所以然。後一年。乃隨心所欲。隨意所之。有山可住。有草可食。行行重行行。不覺又一年矣。

始學天臺教觀的 虛雲菩薩
一八七○年,菩薩三十一歲,一日行至溫州某山,棲息巖中。一禪人訪至,告曰:「天台華頂龍泉庵的融鏡老法師是天台第一有道德者,依他學習必能饒益汝 也。」菩薩求法心切,直上華頂。至茅庵外,見一僧。問老法師在否。答曰:「補衣的是。」即近前頂禮。法師全不顧視。菩薩開口說:「學人特來親近老法師,望 祈垂慈。」師顧視良久,曰:「你是僧耶?道耶?俗耶?」答曰:「僧」問:「受戒否?」答:「已受具足戒。」問:「你這樣,試有多久。」菩薩略述經過。
融鏡老法師再問:「誰教你如此做?」菩薩答:「因見古人每多苦行成道,故此想學。」融鏡老法師接著說:「你知道古人持身,還知道古人持心否?觀你作為, 近於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功夫,巖棲谷飲,壽命萬年,亦不過如楞嚴十種仙之一。去道尚遠。即進一步,證到初果,亦不過自了漢耳。若菩薩發心,上求下 化,自度度人,出世間不離世間法。你勉強絕粒,連褲子都不穿,未免顯奇立異,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
菩薩被老人這樣痛處一錐,直透到底,復頂禮求開示。師曰:「我教你,若聽。在這裏住。不聽,任去。」菩薩趕忙說:「特來親近,焉敢不聽?」師即贈以衫褲 衣履,令剃髮沐浴,作務去。并教看「拖死屍是誰」的話。菩薩從此試粥試飯,及學天臺教觀,勤勞作務,得師嘉許。三十二歲時,在龍泉庵侍融鏡法師,時有啟 發。法師年已八十餘,精嚴戒律,宗教並通,令菩薩多參講座,以利遊方。老法師教他往國清寺參學「禪制」,至方廣寺習『法華』,前後二年。在國清寺習經教之 後,又至高明寺聽敏曦法師講『法華經』畢。後辭別鏡老法師到岳林寺,聽『阿彌陀經』畢。乃渡海朝普陀山,遍參各寺剎。三十七歲那年,菩薩由普陀回寧波,至 阿育王寺,寄火食,拜舍利二藏,以報父母劬勞之恩。並至天童寺,聽講「楞嚴宗通」。

東朝南海北禮五臺的 虛雲菩薩
一八八二年,菩薩四十三歲,自從割愛、辭親、出家已二十餘年矣。自念:道業未成,隨風飄蕩,心生慚愧,擬再東朝南海,北禮五臺,欲報父母劬勞。因住南海 普陀數月,靜中稍見勝境。思及:出世不見母親,母為生我而死。父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辭官,而促壽。昊天罔極,耿耿數十年矣!特此發願朝 山,求諸佛菩薩加被,願我父母脫苦,早生淨土。任他百難當前,非到聖境,死亦不敢退願也。乃發心朝五臺山。於是年七月初一日由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 以直拜至五臺為止。
初時時附香者有四禪人。渡海後,每日行路不多。中間曾停湖州。及至蘇州常州,四人漸皆退去。而菩薩仍向前拜。至南京禮牛頭融祖塔。渡江。止浦口獅子山寺。
由獅子山起香。從蘇北入河南省。經鳳陽毫州。昊陵。嵩山。少林寺。至洛陽白馬寺。曉行夜宿。風雨晦明。如是行。如是拜。一心念菩薩聖號。苦樂飢飽。不縈念矣。
一八八二年,年底,臘月,至黃河鐵卸渡(又名鐵謝),過光武陵。渡河泊岸後,天色已晚。歇足於路旁一擺小攤之茅棚。趺坐而坐。夜寒甚,大雪漫漫。次早雪 深盈尺,無路可行。先則枯坐念佛。飽受飢寒。因草棚並無遮欄,蜷伏一角。既而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飢。僅存一息,而正念不忘。一日。兩日。三日。如是雪, 如是寒,如是飢,漸入迷態。初六午後,雪止,微見日影,然已病莫能興矣。初七日來一丐者。見菩薩臥雪中。致問。菩薩亦不能言。丐者知是凍傷,將雪撥開,以 圍棚草烤火煮黃米粥。令菩薩食,菩薩因得煖氣,復生。
丐者姓文名吉,問菩薩曰:「何來?何去?」菩薩 答曰:「來自南海。將朝五臺。」文吉自謂「來自五臺。寺中人皆識我。」為菩薩示路後,即去。菩薩如是拜行,夜晚有時掛單及有時外宿路邊。某夜腹痛極劇,翌 日仍拜行。夜晚發冷病,每日仍勉強拜。某日抵黃沙嶺,歇於山頂破廟。至此已不能行走,不進飲食,日夜瀉數十次。起動無力,瞑目待斃而已。菩薩此刻無悔念 也。某夜半夜看見不遠處有人起火,原來又是巧遇丐者文吉。文吉拿水一杯給菩薩喝,菩薩得見文吉,頓覺身心清淨。(文吉係 文殊菩薩示現)
文吉將菩薩之污穢衣服換洗並給一杯藥喝。菩薩因而病退,食黃米粥二碗,大汗之後,內外輕快。文吉在此照應四日。菩薩病已大退,乃扶病起香。從此荷物作 食,暫由文負擔,菩薩妄想頓息。外無物累,內無妄念,病亦日愈,體亦日強。辰旦至暮,可拜行四十五里,亦不覺苦。至抵太谷縣離相寺,文吉離去。行行復行 行,雖備嚐艱辛,總可及時遇善緣相救相助,菩薩憑著孝心堅固,死亦不敢退願,終於拜到五臺山了。

文吉係 文殊菩薩示現
先上臺參禮,後下臺到顯通寺,參加六月大佛會,至是,為超生父母,拜香三年之願已畢。而此三年中,除為疾病所困,風雪所阻,不能拜香外,一心正念。禮拜 途中,歷盡艱難,心生歡喜。每每藉境驗心,愈辛苦處,愈覺心安。因此纔悟古人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又於中 途所歷諸名勝:自普陀而江浙,而中州,而黃河,而太行,勝地名山,說之不盡。古今遊記,言之甚詳,然不及身歷其境者之為快。若五臺為清涼聖境,文殊放光。 千丈寒巖,萬年積雪。石橋橫鎖,樓閣懸空。則非他處所及。菩薩以拜香期內,不及觀賞。還願已畢,稍為涉足,不欲靈山笑也。大會圓滿後,上大螺頂,拜智慧 燈。第一夜無所見。二夜見北臺頂一團火,飛往中臺落下,少頃分為十餘團,大小不一。第三夜又見中臺空中三團火,飛上飛下,北臺現四五處火團,亦大小不同。

行腳遠遊步行萬里的 虛雲菩薩
一八八五年,菩薩四十六歲,朝五台山願畢,七月初十日。拜謝文殊菩薩下山。由華嚴嶺向北行。至大營渾源南境。朝北嶽恆山。至平陽,遊南北仙窟,至蒲州, 遊漢壽亭侯關侯,入陝境,遊西岳華山,入甘肅,遊崆峒山,至長安,遊慈恩寺大雁塔,遊華嚴寺禮杜順和尚塔,遊牛頭寺,興國寺,禮玄奘法師塔。翌年,到終南 山與諸老同參覺朗、冶開、法忍、體安、法性諸上人,同在南五台茅棚住兩年。四十八歲下山,至漢中府,遊漢高祖拜將台,遊包城諸葛廟,遊張飛萬年燈,入川, 遊七曲山,九曲水,劍門關姜維城。四十九歲,到成都,遊昭覺寺,文殊院,草堂寺,南下眉山縣,洪雅縣,朝峨嵋山,禮普賢菩薩,至峨嵋金頂進香,夜睹佛光, 萬盞明燈,如星繁聚,其中勝境,說之不盡。朝畢下山,入西康,遊瀘定橋,入西藏拉薩,遊布達拉宮,至不丹國,遊喜馬拉雅山,入印度,朝佛聖蹟,渡海入錫 蘭,朝楞伽山,入緬甸,朝大金塔。
菩薩五十歲,回國過臘戍,入漢龍關滇境,至大理,觀洱海銀濤,聲聞 數里,歎為奇觀。朝雞足山,禮迦葉尊者,遊安邦大王廟,遊半山鳴歌坪,相傳尊者入山,八國王送至此,不忍去,在山修行,成護法神。朝華首門,此門係迦葉尊 者在內入定,宛若城門,高數十丈,廣十餘丈,雙門關閉,門縫顯然。是日,菩薩進香禮拜時,忽聞大鐘之聲,鐘鼓魚磬聲,在地土人均歡呼禮拜,稱有異人至,對 菩薩說:「師必有道矣。」師婉謝道:「不敢不敢。」至山頂,遊天柱峰,此峰為全山最高處,據山志載:「全山有三百六十庵,七十二大寺。」今則全山不足十 寺,僧伽與俗人無殊,子孫相承,各據產業,非本山子孫,不准在山中住,並不留單,師念往昔法會之盛,今日人事之衰,歎息不已!
下山,至楚雄府,在西門外高鼎寺掛單。初到未幾,聞蘭香滿室,寺中執事僧向師道賀:「上座至,仙蘭放異香,乃上座之德感也。」菩薩初不知,後由寺僧,引 述府志載:「山有仙蘭,不見其形,遇真人而放香。今日蘭香滿山,必為上座德召所感。」遂殷勤招待,堅留菩薩住寺中,菩薩因回湘事急,卻之。至昆明,經貴 州,入湘省衡陽岐山,參謁恆志老和尚,至武昌寶通寺,禮志摩老和尚,赴九江廬山參加念佛會,至安黴朝九華山,渡江登寶華山,參聖性老和尚,是歲在山過年。 菩薩在這兩年,行腳遠遊,步行萬里,水驛山程,霜風雪雨,可謂極苦,然菩薩惓惓道念,益加不懈。

重遊江浙參謁各方的 虛雲菩薩
一八九○年,菩薩五十一歲,到江蘇宜興顯親寺,親近仁智老和尚,這位老和尚是當時三江最有名望宗匠,菩薩在這位老和尚座下親近好多時間,得著這位老和尚 有力指示,獲益不少。這位老和尚後來到廣東南澳山住石岩,即現今疊石岩的鼻祖。顯親寺,係天童寺密雲祖師出家地方,是時菩薩在此寺過夏。入秋,到句容,和 赤山老和尚同住山岩,赤老也是當時宗門下一位大名鼎鼎宗匠,很受一些禪和子敬仰,地方是山岩茅棚境界,親近他的人很多,茅棚裡每日的工作,是有一定,每日 除講經坐禪外,大家不分老幼都要出坡抬石頭,以抬石頭,作為「看話頭」口號,每日如是工作,這種工作,是赤老特有家風,有意要使一般學者,吃些苦頭,此 即:「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赤老用心之苦,自有禪門一個深錐處。
菩薩五十二歲,在南京與楊仁山 居士研究因明論,般若燈論,是歲在淨成寺過冬。菩薩五十三歲,與普照和尚,月霞法師,印蓮和尚,一道上九華山,同住一間翠峰茅棚,互相研究教理,弘揚〈賢 首宗〉,由普照和尚主講華嚴,月霞法師主講五教儀,菩薩主講〈楞嚴經〉,當時學者多來聽講親近,每日除講經坐禪外,也要出坡抬大石頭,一切規模都仿赤老那 樣做法,一時之盛,成績斐然。越年,諦閑法師亦來同住弘法,菩薩在翠峰茅棚研究教義,共有三年。
菩薩 五十六歲,到揚州高旻寺打禪七,至大通荻港,沿江行,遇水漲,忽失足墮水,浮沉一晝夜,流至采石磯附近,才給一個老漁翁撈起,老漁翁把他救活,送至寶積 寺,但口鼻大小便諸孔流血,寺僧乃延醫療治,居數日,謝別,赴高旻寺打禪七,時病益烈,血流不止,小便滴精,菩薩都不理,以死為待,晝夜精勤,經二十餘 日,眾病頓癒,從此萬念俱息,工夫爐火純青,晝夜一如,行動如飛,飄然如置身於空界,一夕,心光發洩,頓見大地光明,山門外一切境界,洞然無礙,三叉河中 行船,兩岸樹木,了了明明,看得一清二楚,這時,菩薩自知這種境界,是心光洩露幻境,若是執著,為害甚大,此不過是參禪人所必經善境,實非聖境,菩薩明白 此底蘊,以是聽其自生自滅。(筆者按:此應是楞嚴經中佛說「色陰盡」之境界,請教諸方大德以為然否?)
但菩薩在這時緊緊迫進,其禪功,殆有一日千里之勢,至臘月,一個晚上,開靜時,護七師倒開水,忽燙著菩薩手上,痛極,一時失慎,茶杯墮地,一聲破碎,菩 薩頓然大悟,如夢醒覺,隨即信口說道:「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 如來。」菩薩五十七歲,離開高旻,再到鎮江金山寺過戒期。

燃指以報母恩的 虛雲菩薩
一八九七年,菩薩五十八歲,因念生而無母,未見慈容,每以思之,輒覺心痛!遂往寧波育王寺,拜佛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母。每日定三千拜,一夜,在禪坐 中,似夢非夢,見空中金龍一條,飛落舍利殿前天池內,長數丈,金光晃耀,菩薩騎上龍脊,即騰空至一處,山水秀麗,花木清幽,樓閣宮殿,莊嚴奇妙,見母在樓 閣上瞻眺,菩薩大叫母親,請你騎上龍來到西方去,龍即下降,夢即驚醒。但此夢兆,乃顯菩薩孝感真誠。菩薩睹舍利,初見綠豆大,紫黑色,再拜,變為赤珠有 光,再拜,觀舍利大逾黃豆,色澤黃白。至冬月,大病頓發,已不能拜舍利,入如意寮醫治,服藥罔效,臥不能坐,奄奄一息,眾皆謂菩薩世緣將盡,但菩薩以燃指 不成,心生焦慮!至燃指期,菩薩堅請參加,首座等皆不贊許,因菩薩病重,恐有危險,菩薩不覺淚如泉湧,曰:「我欲報母恩,發願燃指,倘因病中止,生亦何 益,願以死為休矣!」宗亮監院聞之,亦流淚慰曰:「你不要煩惱,我助你成就!」次早,齋歸,宗亮當家扶菩薩上佛殿,數人幫燃,菩薩先禮佛,眾念懺悔文,起 燃,菩薩一心念佛,將此功德回向慈母,初覺痛苦,繼而心漸清定,念至「法界藏身,阿彌陀佛」,菩薩全身毛孔豎起,頓然輕快,指燃畢,自立禮佛,不用人扶, 已能行走,禮謝大眾,步行回寮。翌日,病已復癒,像這樣,皆菩薩虔誠所感,而得佛力庇佑。

終南山入定的 虛雲菩薩
一九○○年,菩薩六十一歲,前後在江浙住有十年,又思遠遊,目的地擬再朝五台,後入終南長住,以作修隱,由赤山出發,到鎮江揚州,入山東,遊東嶽泰山, 到嶗山,遊憨山老人海印寺,到曲阜,遊孔廟,孔陵。向西行,在途上有一夜,菩薩宿一個破廟,廟內空無一物,祇有一口朽棺,棺蓋反著,是夜,師在棺蓋上睡 覺,睡到半夜,棺中大動數次,內有叫聲:「我要出來。」菩薩驚醒,問道:「你是人還是鬼?」應曰:「我是人。」師問:「是什麼人?」又應曰:「我是討飯 的。」這時菩薩跳下,把蓋子拉開,讓他出來,此叫化子狀醜如鬼,真把菩薩嚇了一跳,他一見菩薩,就問道:「你是什麼人?」師答:「我是和尚。」化子大怒, 謂菩薩壓在他頭上,欲動武打菩薩,菩薩笑曰:「我坐在蓋上,你還動都不能動,還欲打我?」化子氣餒,自往小便,後還臥在棺內。
是時義和團在山東各縣,已有亂兆。一日,菩薩於途中遇一洋兵,以槍向師,問著:「你怕死嗎?」師鎮然答道:「生死隨你。」洋兵看菩薩神色不動,便說: 「好,你去吧。」菩薩趕赴五台,朝畢,欲赴終南,以亂事日甚,仍回北京,在大鐘寺,觀姚廣孝鑄八萬七千觔大銅鐘。七月聯軍攻陷北京,時王公大臣,有住龍泉 寺者,與菩薩相熟,咸勸菩薩隨帝西行,至平陽,時遍地饑荒,人民以芋葉薯葉進獻,帝后食之而甘,至西安,帝住撫院,饑民遍地,有食死屍,帝諭禁之。巡撫岑 春瑄請菩薩至臥龍寺,祈禱雨雪息災。佛事畢,菩薩往終南山,以自種自食,過著深山生活,為杜外擾,將德清改號為「虛雲」。
一九○一年,菩薩六十二歲,歲將暮矣,萬山積雪,嚴寒徹骨,菩薩獨居茅棚,身心清快,一日,菩薩坐爐邊,煮芋頭,趺坐待熟,不覺卻入定境。新春,鄰茅復 成和尚來賀年,見菩薩茅外虎跡遍滿,無人足跡,已甚異之,入茅視之,菩薩仍入定中,復成和尚遂用引磬替菩薩開靜,菩薩一睜開禪眼,看是同參復成,就問: 「你來什麼?」同參復成答:「我來賀年。」菩薩笑說:「我們方外人,有什麼賀年。」復成問:「你吃飯嗎?」菩薩答:「尚未。」菩薩說著,欲舉手拿芋,但手 一時麻痺無力,欲舉無能,復成和尚查視鍋裡芋頭,霉高寸許,問菩薩入定許久,菩薩屈指一算,已是十八天,復成和尚一面替菩薩按摩手腳,一面對菩薩賀道: 「可喜可賀,可為人天眼目。」菩薩答:「這是一點少經驗而已,那可說是入定。」以後菩薩入定十八天這個稀有消息傳出去,先則近鄰諸同參道友,如本昌、妙 蓮、道明、妙圓、修圓、青山、月霞、了塵諸老同參都來探視,繼則全山諸師友,後則白衣居士,終日有人來問長問短,像發現一件什麼新奇東西一樣,使菩薩煩不 勝煩,應接不暇,菩薩厭其煩,在夜間,一肩行李,又向千里萬里煙山去,以是菩薩就此告辭終南山了。
法忍整理
《參考資料》:
虛雲和尚年譜、虛雲老和尚見聞事略、楞嚴經

虛雲菩薩本事(下)

重興雲南雞足山的 虛雲菩薩
一九○二年,菩薩六十三歲,和戒塵法師相約遠遊,其目的地是四川峨嵋山,雲南雞足山。由寶鴨口至紫柏山,遊張良廟,過招化縣,觀張飛柏,至成都小住,由 嘉定抵峨嵋山,禮普賢菩薩聖跡,在山居留數日,下山,過流沙河,適水漲,欲渡船,船索忽斷,流又急,船小人多,稍側即覆,菩薩從流而下,在水浸一日,衣服 及手足皆被小石割破,痛極難忍,天寒下雨,行抵晒經關,向一寺求宿,寺僧不准,令宿門外戲台,地濕衣濕不能睡,菩薩與戒師同坐至天明。清早起程,至會理 州,入雲南境,過永北縣,朝觀音菩薩聖跡,渡金沙江,朝雞足山,復聞石門內魚罄聲。
翌日,上金頂進 香,此時菩薩又重睹滇省佛教衰敗至此,全省僧規不整,雞足寺僧,各據寺產,自稱為大,菩薩發願在山結一庵,以接朝山海眾,又為地方子孫寺廟所禁,思之欲 淚,山上不能居留,遂下山抵昆明,得護法居士岑寬慈接住福興寺,是歲在寺內閉關三年,戒塵法師為外護。菩薩六十五歲,由諸護法暨歸化寺住持契敏和尚懇請出 關,到歸化寺講圓覺經,四十二章經,皈依三千餘人。入秋,由夢佛上人請到筇竹寺講楞嚴經,傳戒,此即師在滇省弘法之始,大理提督張軍門松林,李軍門福興, 率眾官紳,迎至大理府,住三塔崇聖寺,請講法華經,皈依又數千人,李提督福興請師住持崇聖寺,菩薩婉拒,菩薩曰:「吾不住城市,早有願在雞足山掛單,而山 上子孫不許,今諸位護法,能為圖一片地,願開單接眾,以挽救滇中佛教僧眾,恢復迦葉道場,此衲所願。」眾稱善,乃令賓川縣知縣辦理,於山中覓得一破院,名 缽盂庵,請菩薩住持,菩薩將該庵重修,闢為十方叢林,迎接海眾,此即師在雞足山重興之始。
菩薩六十六 歲,石鐘寺住持寶林和尚,請菩薩在該寺傳戒,求戒者八百餘人,是年為重興缽盂庵,菩薩往南洋募化,先至南甸,在太平寺講彌陀經,皈依者數百人。到仰光,高 萬邦居士陪朝大金塔,秉輪到檳城,在極樂寺講法華經,在麻六甲青雲亭,講藥師經,到吉隆坡靈山寺,講楞伽經,法緣殊勝,前後皈依萬餘人。是歲冬月,在吉隆 坡過年,接滇省全體僧眾急電,謂政府要提寺產,上海寄禪和尚來電,促請菩薩回國,共圖挽救云。
一九○ 六年, 虛雲菩薩六十七歲,春月回國,船經台灣。登陸參觀基隆〈靈泉寺〉,又至日本參觀東京各地勝跡。三月抵上海,隨即與寄禪和尚人等,進京請願,會庚子 年隨鑾護駕諸王公大臣,共襄策是,得各護法幫助甚多,諸事順利,遂獲上諭,准免寺產捐稅,同時又得皇恩敕賜,「雲南雞足山缽盂峰迎祥寺,加贈名護國祝聖 寺,欽賜龍藏,鑾駕全副,欽命方丈,御賜紫衣缽具,欽賜玉印,錫杖如意,封賜住持虛雲,佛慈洪法大師之號,奉旨回山傳戒,護國佑民。內務府大臣傳知虛雲, 謹領各件回山,永鎮山門,善為布教,地方官民,一體虔奉,加意保護,毋得輕褻,此諭,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五日給。」
菩薩六十八歲,請藏經諸事,業已辦竣。正月,運經出京,先至上海,及廈門,這段路程,全仗普陀佛頂山文質和尚,廈門轉道和尚之力布置,菩薩抵廈門,忽接 鼓山來電,謂妙蓮老和尚於正月在龜山圓寂,是時廈門諸山長老僧眾均到鼓山參加老人荼毗禮,菩薩趕回鼓山,為妙蓮老和尚建塔,傳幽冥戒,至四月十日進塔,是 日官紳士庶來山,絡繹於道,入塔時,天坪祭齋百桌,大眾誦經,上供畢,念變食真言時,忽一陣旋風,將諸祭品,旋於空中,靈龕頂一道霞光,直貫塔頂,眾皆贊 歎。靈骨一半入塔,一半運至檳城極樂寺入塔供養。

行化南洋諸國的 虛雲菩薩
一九○七年,菩薩迎藏經及妙蓮老和尚靈骨灰至馬來西亞檳城極樂寺,大眾迎者數千人,供靈時,大眾念經,念到變食真言時,又忽起旋風,將萬花吹散,靈龕頂涌白光,直透二里外,成為奇跡。此二事均師親目看到,佛云:「密行難思議」,妙老則同此類人。
各事理妥,菩薩啟程到母那,觀音亭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繼則乘船赴暹羅,船中無素食,終日趺坐,有一英人至菩薩前,問曰:「大和尚,要往那裡?」菩薩知 英人能懂說華語,回答:「要往雲南。」英人邀菩薩至客房坐,出糕餅牛奶,請菩薩,菩薩恐葷質,婉卻之。英人又問:「你是雲南何處?」菩薩答:「是雞足山迎 祥寺。」英人說:「此寺規矩甚好。」菩薩問:「先生曾到過嗎?」英人答:「曾做過騰越昆明領事官,曾到該寺參觀。」英人又問菩薩:「到外國何事?」菩薩將 請藏經回滇,因路費缺乏,先到檳城化緣事相告。英人再問:「那你有公文嗎?」菩薩將公文證據及緣簿示之,英人慷慨地在緣簿寫捐三千元,此亦奇緣,英人請菩 薩素食,同船到暹羅上岸分手。菩薩住龍蓮寺,講地藏經,期內,英人到寺拜謁,付三千元,即辭去。菩薩講畢,因法會殊勝,眾請續講普門品,聽者數百眾。一 日,菩薩趺坐,一定九天,忘記講經,一時暹京哄動,出定後,經講畢,國王請師至王宮誦經供養,官紳皈依數千人。
菩薩六十九歲,偕善慶和尚到雪蘭峨觀音閣,旋至怡保參觀石洞,後往檳城極樂寺,講起信論。越年,運經起行,取道入仰光,所載藏經,分乘三百餘馱,人馬同 行,幾及千眾,經騰越、下關各鎮,多承地方迎接,在路上數十日,人馬平安,獨由下關進大理時,忽雷電交作,洱海波騰,雲氣變幻,作奇景,而無雨,至寺門, 行迎經大典,安妥,乃大雨滂沱,每日仍大放晴,成謂洱海老龍,來迎藏經。是時雲貴總督李經羲,奉諭派員到大理,率官紳接旨迎藏,目睹斯事,大贊佛法無邊。

力挽狂瀾的 虛雲菩薩
一九一一年, 虛雲菩薩七十二歲,是年宣統三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帝遜位。菩薩在祝聖寺領眾打禪七,革命風聲,傳至滇省,地方大亂,人心愴惶,各 省逐僧毀寺,風動一時,在滇省掌新軍為協統李根源,惡諸僧徒,親督隊伍赴雞足山,逐僧拆寺,又想菩薩乃一窮和尚,何得各方民心敬仰,必有怪術,乃指名捕捉 菩薩,各方寺僧,驚惶逃竄,菩薩寺中百餘僧眾亦皆驚恐,勸菩薩逃避,菩薩曰:「諸位驚懼則去,老衲不畏矣。」李根源領兵入山,駐軍悉檀寺,毀金頂雞足大王 像,毀佛殿,毀諸天殿,菩薩以事急,親自下山會見李根源,但至軍門首,守軍不肯通報,菩薩逕入,見李根源與前四川布政使趙藩同坐殿內,菩薩至前致禮,李不 顧,趙藩與菩薩有舊,遂問菩薩來此何幹,菩薩將情由陳述。時李公怒形厲聲問道:「佛教有何利益?」菩薩笞:「聖人設教,濟世利民,為善去惡,從古政教並 行,政以齊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為萬物之本,本得其正,萬物得以寧而天下太平。」此時李公怒氣稍溫,又問:「泥塑木雕,豈不空費錢物?」菩薩 答:「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於法不張,令人起敬畏之心耳。人心若無敬畏,無惡不作,禍亂以成,即以世俗言,泥山塑聖,丁蘭刻木,中國各宗族祠 堂,以及東西各國之銅像等,亦不過令人心有所皈,及起其敬信之忱,功效不可思議,語其極則,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至此,李公略現悅容,呼左右具茶點來,又問:「何以和尚不做好事,反而做許多壞事,成為國家廢物!」菩薩喟然感嘆一聲答:「和尚是通稱,有聖凡之別,不 能見一二不肖僧,而棄全僧,豈因一二不肖秀才,而罵孔子,即今先生統領兵弁,雖軍紀嚴明,其亦一一皆如先生之聰明正直乎!海不棄魚蝦,所以為大,佛法以性 為海,無所不容。」這席話,說服李公,李公笑顏逐開,知菩薩非凡輩,俯首致敬,留菩薩晚齋,秉燭深談,由因果說到業報,由業報說到世界相續,由世界相續說 到眾生因緣,由淺入深,言愈暢,而理愈明,此時李公猝然大嘆:「佛法如此廣大,吾已殺僧毀寺,罪業深重,奈何!」菩薩慰道:「此一時之風氣,非公之過,願 公以後,永護佛法。」
李公大悅,翌日,李公隨菩薩移住祝聖寺,蔬食數日,八月初四日,山中忽現金光, 自山頂至山麓,草木皆作金色,李公感動,遂執弟子禮,請菩薩為雞足山總住持,李公引兵離去,是役,若非菩薩至道苦行,恐不能易轉其惡念於剎那間,以是佛門 有托,全賴於菩薩。是年,上海佛教同人來電,促菩薩至滬,共襄佛教大局,因民國初立,訂制佛教會新章,略與諸方牴觸,時菩薩北行至上海,與寄禪、冶開,諸 公斡旋,於南京晤孫中山,商改訂會章,事畢,復與寄禪同往北京晤袁世凱。佛教局面稍靖。
寄禪忽病,坐 脫於北京法源寺,菩薩為料理喪事,扶柩至上海,在靜安寺開佛教總會成立大會,及寄公追悼會畢,菩薩領滇黔兩省分會公文,及滇藏支會公文,準備回滇,李公根 源,廣書介紹函,與蔡鍔諸公,共為護法。菩薩七十三歲,回滇後,即開辦佛教分會,在文昌宮成立大會,舉辦佛教學校、佈道團、慈善醫院。之後,創滇藏佛教分 會。重修興雲寺。在祝聖寺與鬼授戒。再到仰光,請回高萬邦居士所送玉佛,後在龍華寺、騰衝保山各寺講經。

消弭兩軍戰爭的 虛雲菩薩
一九一八年, 虛雲菩薩七十九歲,唐督繼堯派員備書,令賓川縣同入山請師,到昆明超度陣亡將士萬靈,菩薩不得已,應諾前往。是時道途多艱,縣以乘輿及派 兵護送,菩薩卻之,只挈徒修圓同行,至楚雄途中遇匪,搜出唐致菩薩之函,威嚇拷打,菩薩曰:「不必打,請見你們總司令。」即拿見其首領楊天福、吳學顯,他 們一見菩薩,大聲喝道:「你是什麼人?」菩薩答:「我是雞足山和尚。」問:「何名?」答:「虛雲。」問:「進省做什麼?」答:「做佛事。」問:「唐繼堯是 個匪,你為何去幫忙他,他是個壞人,你與他來往,亦是個壞人。」菩薩答:「你說壞人,亦是難說。」「何以難說?」答:「往好處說,人人都是好人,往壞處 說,個個皆是壞人。」「怎麼說?」菩薩答:「假使你與唐兩位,都是為國為民,為福國福民,乃至你們部下,個個都如此,豈不是個個都好人。從壞處說,你說唐 是壞,他說你是壞,各有成見,如同水火,兵連禍結,害盡人民,豈不是個個都是壞人,老百姓從左是盜,從右是匪,如何可憐!」
虛雲菩薩就以其機智問答勸化了楊吳等人,而請他們招安,說招安不是投降,因為大家都是賢才,是招國家之賢士,以安地方,只要不存私見,安民救國。並為 他們分析利害得失,自己願做佛事,為他們超度兵士亡魂,至若關起來的人,將請唐大赦,菩薩曰:「你如不聽勸告,古今戰爭,勝敗難說,你與唐各有各的力量, 究實你比他為難,他有人有財有補充,有中央力量,比你為強,我今日不是向你招安,路過此地,都算有緣,為國息爭,為民安樂,方外人不惜饒舌。」這席話,楊 吳等人聽了,大受感動,反為托菩薩做個媒介代表。菩薩說:「代表之事,貧衲實不敢當,請你們提出條件,我有機會,當向唐說。」
楊吳等審議再三,提出六條:在招安前放回我們的人。不得把我們的兵解散。不得將我們職權取消。我們隊伍歸我們管。過去兩家戰爭不得追究。招安後彼此兵丁 不得有兩樣待遇。菩薩曰:「以此條件,想不成問題,俟與唐商後,當有公事給你們,及派員接洽。」,吳曰:「那麼,煩勞老師父了,事若辦好,我們感謝不 盡。」菩薩曰:「不必言謝,我是順便經過的。」此時楊吳對菩薩格外優待,欲留菩薩住,師以事忙,翌早,辭行。楊吳送路費食物及備輿馬,派人護送,菩薩卻 之。
菩薩到昆明,唐派員招待。是晚,唐見菩薩說:「與老和尚別幾年,我祖母、家父、室人,相繼謝世, 心已難安,更加土匪遍地,民不聊生,將士傷亡,孤魂未度,因此想做三件事:(一)作一場大佛事,求佛加被,消災免難,超荐亡靈。(二)將圓通寺建一大叢 林,弘揚佛法。(三)辦一完善之大學,以教育青年。第三件,我自有人辦,至第一二件,除老和尚外,別無他人能任。」菩薩聽唐公提此三事,合掌讚歎道:「公 發弘願,斯世希有,是菩薩心,衲知識淺薄,無此能力,建叢林事,海內大德多人,但圓通寺非叢林地,住不過百眾,請再考慮。至做佛事,日期不多,可代效 勞。」唐公曰:「師言圓通寺地方不合叢林,甚高見,往後再說,做佛事如何辦法?」菩薩即提三事,向唐公商議:(一)道場起經之日,全市禁屠。(二)大赦牢 獄。(三)賑濟難民。唐公曰:「一三事可照辦,至二件,係中央司法主權,唐不能自主。」師曰:「國家多事,中央已不能顧及,祇與司李商之,便能做到,以迓 天休。」唐公首肯。菩薩又向唐公報告路上遇楊天福吳學顯之事,藉此大赦,將他們的人放出,亦易於感化。唐聽說,當下大喜,即斟酌辦理大赦招安事。
菩薩八十歲,春月,在昆明忠烈祠啟建水陸道場,法會開始,即大赦及禁屠,於會期中,唐派員與楊吳商招安事,委二人為大隊長,從茲地方安靖,二人始終不 變。當法會開始,菩薩上壇拈香時,全壇蠟燭盡開燈花,狀如蓮花,霞彩奪目,法會圓滿,空中現出寶蓋幢幡,飄漾雲中,全城目睹,羅拜於地,唐公感動,閤府皈 依於菩薩。菩薩八十一歲,唐督仍請師建水陸道場,請菩薩住持華亭寺,菩薩將寺名改為雲棲寺,又將修建重興。

拯救一場家庭悲劇的 虛雲菩薩
菩薩八十二歲,滇省自顧品珍倒唐奪政後,二月起天雨不息,城內可行舟,七月旱災數月,熱毒蒸騰,喉疫大作,死人數千。是時菩薩初住雲棲寺,遭此凶歲,諸 事暫緩進行。一日,菩薩與具行上人同進城,歸途,拾一包裹,開視,內有金玉釧金釵環鏢等物,滇幣八千元法國幣萬餘元,視畢,復裹之,待人來尋回,日將暮, 離寺尚遠,將物帶走,俟明日再來等失主,後登報找尋,將到山下,渡海時,忽見一女子跳海,且浮沈矣,急趨救之,力牽上岸,女不肯,仍尋死,強伴至寺,已入 夜,令她換衣,與之食不食,師勸慰良久。女自言姓朱,長沙人,生長雲南,年十八歲,父在城內福春街開藥行,只生我一人,因孫師長到家求婚,自稱未娶,父母 信之,過門後,知有元配,悉受騙,元室兇惡,屢遭毒打,父母又畏孫師長勢,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因此帶了多少錢財逃出,欲往雞足山投虛雲老和尚出家,以不 識路道,走了兩天,在途上驚有人來追,包袱失落,今則非死不可,菩薩詢失物相符,遂交還,又慰藉。翌日,師通知朱孫兩家來寺解釋,以因果法示聞,其夫及大 婦,跪在佛前,立誓懺悔前非,相抱而哭,視者動容,在寺住三日,男女老少數十人,發心皈依,受戒而去。

賑災息疫興塔修寺的 虛雲菩薩
菩薩八十三歲,重建雲棲寺(原名華亭寺,昆明湖西岸,有碧雞山。因阿育王第二太子至此,見碧鳳一群,乃居此修煉成道,號碧雞神。以是名山。)時陳太史筱 甫,將自己花園送與農林學校,取回勝因寺地址,改作雲棲寺下院,建殿堂寮房,又修太華寺、松隱寺,在山下新建招提寺,改村名為招提村,在後山深林中,撿一 包袱,內有金銀幣等值二十餘萬元,送與政府為賑濟用,眾謂常住困難,應留常住。菩薩曰:「佛制僧人不得拾遺財,今已拾之,已屬犯戒,歸於常住,更為非議, 諸公樂捐己財,以種福田則可,僧人無糧募化則可,拾遺歸常住,衲不敢也。」眾稱善,遂撥賑款。
滇省連 年災旱,人民病苦,喉疫大作,死亡無數,上自將領,下至士民,無不思唐公舊德,群議定迎唐公回任,唐回滇督任,詣寺請師禱雨,壇設雲棲寺,祈禱三日,雨大 降,人民喜悅,喉疫一症,依然蔓延猖獗,唐說:「聞雪能止喉病,今已暮春,何能得雪?」又請菩薩求雪,越日,雪下盈尺,喉疫頓息。
菩薩八十四歲至八十八歲,建雲棲寺七眾海會塔一座。修理金山祖塔,七佛塔,共十六座,修全寺佛像,五百羅漢,勝因寺大殿,鑄大銅佛三尊,修西方殿,塑三聖像。建幽冥大鐘樓。並在寺講經,傳戒,打禪七。
菩薩八十九歲來到香港,當時陳銘樞主粵政,派員來接至廣州,住頤養院,同遊白雲山能仁寺,陳請菩薩住持曹溪南華寺,菩薩以年齡高邁,卻之。至廈門福州,回鼓山,講金剛經,赴育王寺拜舍利,再朝普陀,文質和尚陪至上海。是年冬月,鼓山達本老和尚圓寂,派人到上海商事。
菩薩溯自六十五歲至八十九歲,均住在雲南宏化,在這漫長二十餘年間,把雲南衰微已久的佛教,全部復興起來,在菩薩手頭,所修建的寺院,大大小小已有十餘 間,其中雲棲、祝聖兩寺規模最大,作十方叢林制,開單接眾,講經坐禪,以菩薩之德,深獲全省人民愛戴,無不奉為活佛,花神地神,亦感師德,屢次應現瑞相, 以證其行,依這一端,我們凡夫肉眼,亦能看得出菩薩是不可思議的人物。

重興福建鼓山湧泉寺的 虛雲菩薩
福建福州的鼓山,在社會歷史上,是以名勝風景著稱的。而在佛教的地位上,尤其禪宗歷史上,因累朝以來,都有大德高僧,是頗負盛名的。尤以唐朝的神晏國師為最盛。在一九二九年的時代以來,鼓山完全變了,從十方所有變成子孫所有,由盛旺變為衰敗。
一九二九年, 虛雲菩薩九十歲,國民政府主席林森,海軍總司令楊樹莊,前福建省政府主席方聲濤等人,屢思整頓鼓山,非菩薩莫屬,以是前後函電多次邀請, 菩薩因念鼓山乃薙染之地,義難辭卻,則應邀請,菩薩自接任鼓山住持,應興應革,大為整頓,寺內規模,完全取法金山,將舊時用錢購來百餘名首座,九十餘名知 客,悉數取消,禪堂首座邀請金山寺霞後堂,客堂知客定為八名,禪堂每日三枝香,增為十四枝香,不許寺內經懺在佛殿建台,不許俗樂梵音合奏,這樣改革,寺內 經懺逐漸減少,幾已絕跡。昔日香花道場,今日變為清靜樂土。菩薩九十一歲,在鼓山住一年後,諸事整理,略為就緒。春期傳戒,在戒期間,丈室丹墀兩株鳳尾鐵 樹,忽然開花,花大如盆,鬚瓣若鳳尾,如優曇花,遠近來觀,絡繹於道。據古德相傳,兩株鐵樹,一為閩王手植,一為聖箭祖師手植,皆唐代物,千年以來未嘗開 花。
菩薩於鼓山湧泉寺,傳戒講經,辦學戒堂,辦佛學院,建平楚庵、西林庵、雲臥庵等院宇。九十五歲 時,春期傳戒,重請慈舟老法師講四分戒本,又將鼓山佛學院重新整頓,邀請慈舟老法師主持院務,慈老改為法界學院,另招新生,是時全國各省學者,因慕慈老戒 學兼優,各方聞悉,紛紛赴閩就學,共有二百餘人,院內全體學生戒晚,教行並進,院規嚴肅,一時之盛,可與閩南佛學院媲美。
一早,菩薩過早殿回來,趺坐間,似夢非夢,見六祖至,語曰:「時機已到,你可回去重修南華。」菩薩突醒,甚異之,但也不置盡信,昏昏又入睡狀,六祖又來 催去,如是者再,清早老人過堂回來,卸下衣袍,對觀本法師及之清侍者師說:「奇怪,我清早一連三次夢見六祖來叫我去重修南華。」菩薩說著,似有感慨萬分, 又說:「南華祖庭,為天下五宗發源地,道場本應重修莊嚴,惜我虛雲年已高邁,恐不能如師命矣!」說已,慨然不置。過三天,果然先是李漢魂將軍駐兵粵北,目 睹南華寺殘破,電函邀請菩薩住持南華寺,事應夢兆,真亦奇事。菩薩本不敢應諾,但以六祖有夢兆在先,必有因緣,菩薩即提三個條件,回覆李將軍相商:(一) 六祖道場南華寺,永作十方叢林,任僧棲止。(二)宜爭取原有子孫房眾,願意交出,不可迫脅。(三)所有出入貨財,清理產業,交涉訴訟等事,概由施主負責。 倘允三事,即來參看。李將軍覆電照行。並派吳祕書種石暨廣州香港緇素十餘人,到鼓山迎迓。

重興曹溪南華寺的 虛雲菩薩
曹溪于南中國為著名叢林,顧自唐龍翔而還,代遠年湮。六祖振錫,而南宗稱盛,厥後衣缽不傳,是南華實集佛教之大成。
是歲,菩薩到南華,只見殿宇已傾,房屋破壞,只得蓋搭葵蓮竹屋以住眾,而諸方來客,達數百人,粵韶官紳眷屬多來隨喜,皈依甚眾。是冬傳戒,入晚說菩薩戒 時,山門外忽來兩道電光,近視,乃猛虎也,時達官貴人有帶兵弁舉槍欲擊,菩薩急止之,虎伏階下,馴若家犬,菩薩為說三皈依戒,囑其勿傷人,應歸深山去,虎 三叩首,似曉人意,遂搖尾而去,臨去時,回頭顧視,狀似依依不捨,至每年間,此虎必在寺之左右出現二三次,但不傷人。
菩薩九十六歲,李公漢魂調任東區,興建乏人相助,事益艱難,春期傳戒後,應香港東華三院邀請,赴港啟建水陸法會。事畢,回鼓山重建迴龍閣,建迴龍閣事, 全部交托其皈依弟子徐孚料理,徐公係福建財政廳長,不到半年,迴龍閣巍然回復舊觀。菩薩辭住持,請圓瑛法師繼任。菩薩重回南華,但南華建築費需數十萬金, 時間非歷數年不可,而各等工作計劃,按步就班,逐漸建設,先建祖殿、觀音堂、寮房,是冬,寺後伏虎亭之北,卓錫泉之南,有老柏三株,枯已數十年,今而忽發 新枝嫩葉,成一瑞兆。菩薩九十七歲,南華循例春期傳戒,將解戒,曹溪駐防軍第十六團團長林國賡,由穗攜來一白狐,於南華放生,菩薩為說三皈五戒,縱之後山 林麓,時常來寺求食,狐受戒後,即不食肉,喜吃果餅,修寺工匠,戲以肉贈食,狐即怒目爪擦,以示相欺。後竄去,數日不見。
一日,為鄉人所逐,攀升樹巔,菩薩出展望,狐一見菩薩,即攀下,在菩薩前躍跳,狀若馴犬之見主人;自此前後狐常在丈室盤桓,每聽菩薩音聲,搖尾趨前,狀 若要求聽菩薩法要一般,菩薩慈顏以待,常與說法;當菩薩對它說法時,白狐前腳伏在地面,作禮拜狀,兩目灼灼有光,以示恭聞。自古狐狸聽法,時有常聞,但此 亦成一奇跡。菩薩在南華期間,照例傳戒,赴廣州講經,又赴香港東蓮覺苑建大悲法會。菩薩一百歲時,各方來寺求戒更多。寺內設壇每日禮懺二小時,祈禱世界安 寧,超度陣亡將士。寺內大眾減省晚食,資助賑款。百零一歲時,重修曲江大鑑寺,為南華下院,又修月華寺,以接海眾。百零二歲時,南華建設工程,已近完成。 將兩年眾弟子供養果資二十餘萬元,撥交賑濟飢民。菩薩百零三歲,是年傳戒,寺內老樟樹神來求戒。七月中,有日本軍機八架,繞寺不去,一機俯衝,投一巨彈, 中寺外河邊,無傷人,機群又復在寺旋繞,後向馬壩飛去,兩機相撞,機毀人亡,此後日機不敢再飛來寺。十一月,菩薩應國府主席林公暨中央各院長邀請,在重慶 建息災法會。
一九四三年, 虛雲菩薩一百零四歲,息災法會圓滿,受各政要設齋招待。三月回南華,修七眾海會塔。六月創辦戒律學院,寺內辦義學,收教鄉村貧民子弟。
菩薩溯自九十六歲至百零五歲,南華所有各堂宇工程全部竣工,總計新建殿堂房宇庵塔二百四十三間,新塑大小佛像六百九十尊,備極莊嚴,昔日古剎,於是重 光,寺貌煥然一新。各方禪和子,飽參飽學法師們,也濟濟一堂,寺內晨鐘暮鼓,佛殿經聲,禪堂香板聲,齋堂胡板聲,凡叢林制各堂戶的板聲,此刻在南華已是樣 樣可以聽到,一時之盛,不亞金山高旻。此謂人傑地靈,人是萬物之本,有創作之靈,實有作為,南華有此鼎盛,究其功,還是有賴於昔日六祖大師神怡滅化,三次 移駕於閩山叮嚀促請,惠公在西之靈,當亦破顏而笑也。

重興曲江乳源雲門大覺禪寺的 虛雲菩薩
菩薩一百零五歲,由李公漢魂邀請重興曲江乳源雲門大覺禪寺,菩薩念雲門乃天下祖庭之一,是事是理,亦應復興,以是應諾李公之請。是年十二月,菩薩由曹溪 移錫雲門,決心重興大覺禪寺,復振雲門宗風。查雲門大覺禪寺,乃係文偃禪師道場,是六祖門下五宗派之一,天下禪門所歸,清季雖有重修,然其規模極小,殿宇 無多,逮及于今殘宇頹垣,淪於榛莽,凋殘荒廢,古剎晦光,菩薩發大願,決心重興,以慰偃祖在西之靈。
菩薩一百零六歲,正是日軍攻陷乳源,諸方多來雲門避難,以使常住食糧極困,日以木薯粉為代,但雲門建設照舊進行。
一九四六年, 虛雲菩薩一百零七歲,,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政府通令全國寺院誦經,追荐亡者,穗官紳請菩薩主持法事,九月十七日壇設六榕寺,啟建水陸道 場七晝夜,結壇時,寺內緋桃,忽然開花,重台璀璨,得未曾有,隨喜十餘萬人。法事畢,菩薩應潮汕官紳之請,到潮州開元寺大弘佛法,皈依受戒甚眾。
菩薩百零八歲,春期,仍赴南華傳戒。入夏,應香港東華三院請作平安法會。赴澳門講經打七,赴中山縣建大悲法會,兩處皈依者萬餘人。事畢,回雲門,修建殿 宇。菩薩百零九歲,仍赴穗港宏法。是時有美國詹寧士女士求皈依(父為天主教神父,夫亦信教者,自己亦研究神教二十年,以其教不了義,遍歷各國,訪求佛義。 後往印度閉關四年,有所得,惟疑而未決,今不遠萬里尋師云云。遂挈之南華參六祖。歸依畢,賜法名寬弘)。
菩薩百十歲,修建雲門殿宇全部,工程已告完成,菩薩溯自到雲門,晝夜辛勤,更改方向,重奠地基,大興土木,廣造梵宇,歷時九載,計建殿宇寮房,一百八十 餘楹,開放生池,建海會塔,裝修佛像,大小八十餘尊,工程之大,不下南華,於是古剎重光,梵宇巍峨,此等偉造,然捨菩薩之願弗能為也。期間,仍赴南華傳戒 打禪七。菩薩百十二歲時,曾夢至兜率天內院,覲見彌勒菩薩。

重興江西雲居山真如寺的 虛雲菩薩
一九五二年,菩薩一百十三歲,離開雲門北上。次年,在上海玉佛寺打禪七。七月初五日到江西雲居山。考雲居山真如寺,自唐代元和年開山,為歷代祖師最勝道 場,自道容祖師開山,弘覺道膺繼之,共後齊禪師、融禪師、老夫舜、佛印了元、圓悟克勤、大慧宗杲,皆曾任該寺住持;而過化者,有趙州諗、雲門偃、古塔主、 洞山聰、圓通秀、真淨文。居士中如白居易、王日休、蘇東坡、黃山谷、秦少游、呂居仁等,不計其數。現今菩薩到了雲居,一見真如寺被日軍焚燬,祇見 毗盧遮 那大銅佛,兀坐於荒煙蔓草中,不禁惻然神傷,以歷代祖師道場零落至此,倘不重興,古剎將湮沒,遂發宏願重修。
九月,粵垣弟子比丘尼數人,聞菩薩至雲居住,擬往拜謁親近,費半月路途方達,沿西路登山,削壁插天,草深沒膝,路狹難行,盤山二十餘里,方抵石門,到真 如寺,但見斷垣殘壁,瓦礫荒榛,只見牛棚,蔓草支離,積以成壁,鞠躬而入,乍不見人,稍立定,乃見菩薩坐在板榻上,如入定狀,旋即菩薩開眼視之,問曰: 「你們何能到這?」以是各人陳述悃忱,菩薩道:「我初來此,祗有四僧人,本欲結茅同居,不意衲子聞風踵至,不一月,已近五十人,牛棚以外,僅有破屋數椽, 你們已看了,既來,那麼你們就來這裡且住數日吧。」十月後,各方僧人來者眾,食宿兩餐,均由上海簡玉階居士施資。菩薩於此時,籌劃墾荒,開田種植,及修建 殿宇等事。是冬,曲江南華寺請傳戒法。
一九五四年,菩薩一百十五歲,先計劃修造大殿,以 毗盧遮那大 銅佛,高數丈,為明代萬曆年間,聖慈皇太后滲金鑄造,舊日殿瓦,以鐵為之,因山高風勁,泥瓦則易飄搖,今欲建殿,應先鑄造鐵瓦,乃集僧眾,具罏錘,自鑄 之,及鑄千僧鍋四口,大銅鐘二口,是時緇侶雲集,已過百人,其中人物,百工俱備,國內外僧俗道友聞訊,施助淨資,有人有土有財,事易舉矣。菩薩遂分僧眾為 二部,能土木工程,修造殿堂者為一部,開墾種植,藝茶竹工又為一部,眾皆踴躍。夏五六月,首建成法堂一幢,上為藏經樓,置磧砂、頻伽各一藏;開墾部分,亦 開成禾田六十畝,種田博飯,儼然百丈風規。七月,新建僧寮,上下樓二十餘間。菩薩所住牛棚被焚,眾勸菩薩移住新建樓房,菩薩曰:「我愛其古雅也。」仍縛茅 樹竹,照舊造成居之。
菩薩一百十六歲,加建寺內堂宇,香積廚、五觀堂、客堂、禪堂等處,陸續告成。後幾年,興建大殿、天王殿、虛懷樓、雲海樓、鐘鼓樓及各殿堂房舍,次第落成。
菩薩之重建雲居,其規模採取鼓山、南華、雲棲,各殿宇圖式,僅及三載,佛國樓臺,重新湧現,漸復唐宋舊觀,此固菩薩之道德足以感動龍天,而眾緣成就,實 有不可思議者,如此次重興雲居,十方善信,自願隨喜,群情踴躍,更博海外佛弟子熱情擁護。而昔日名山古剎之凋零,此刻之鼎盛,殆有天壤之別,雲居雖在千辛 萬苦艱難建造中,更益現菩薩之德力偉大,若非真菩薩乘願再來,即無此之異跡創造成就也。

安然示寂的 虛雲菩薩
一九五九年, 虛雲菩薩百二十歲,十月十三日(農曆九月十二日)晨間趺坐如常,惟雙頰微紅於往日。至十二時半,菩薩喚侍者一齊進來,菩薩舉目遍視,有 頃,曰:「你等侍我有年,辛勞可感。從前的事不必說了,我近十年來,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撼中,受謗受屈,我都甘心,祇想為國內保存佛祖道場,為寺院守祖 德清規,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領大衣。即此一領大衣,我是拚命爭回的。你各人今日皆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經過的。你們此後如有把茅蓋頭,或應住四方,須堅 持保守此一領大衣。但如何能夠永久保守呢,祇有一字,曰『戒。』」說畢,合掌。道珍重。諸人含淚而退,至室外簷下守候。菩薩化緣已盡,安詳示寂於雲居山真 如寺。
菩薩捨報之日,尚不忘慈心度生之懷,諄諄訓導後人:「應以法為重,努力精進,勤修戒定慧,息滅 貪瞋痴。」此是最後訓。嗟呼!我們何其業重,以是一代聖僧,大善知識,從此暫時告別人間。惟願他老人家,常寂光中,不動本體,倒駕慈航,乘願再來,把我們 這群嗷嗷待哺的嬰兒救出火宅,重新把大家的慧命撫養起來!

【後記】
虛雲菩薩誕生於前清道光二十年庚子歲七月二十九日寅時。涅槃於佛曆二千九百八十六年已亥歲九月十二日下午一時四十五分。
虛公涅槃一週之後,北京佛教協會派巨贊法師三人到山祭奠。僧伽九十餘人附近寺院數十人參禮奉安。十八日封龕,十九日荼毗,香氣四溢。舉火後。白煙滾滾向 上衝。開窯時。得五色舍利百餘粒。小者無數。以白色為多。晶瑩光潔。廿一日將骨灰奉安入雲居山海會塔中。(全文完)       
法忍整理
《參考資料》:
虛雲和尚年譜、虛雲老和尚見聞事略

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
前言
由一個富家公子,成為新文化運動先驅者,轉變為學習西洋文化的留日學生,又成為藝術音樂文學的教育家,以至成為律宗高僧, 弘一大師的一生,其心靈歷程可謂多采多姿了。大師雖避世絕俗,卻交友廣闊,無處不近人情。正因為他的真情流露才會走這樣的路。
當一個人在塵世經過許多歷練之後,而他又無貪求無求時,如果有機會聽聞正法,保證他會一頭栽下去。其實學習藝術的人感情是特別敏銳與豐富的,人天長夜, 一世又一世的流浪生死,您這一生不學佛法,不走這條路,未來某一世還是要走這條路,否則永遠求無出期。所以何必浪費時間白白受苦呢?(世樂亦是苦的一種, 也是被繫縛)
其實 弘一大師感情是特別敏銳,福德因緣亦足,才會如此觸悟。古人有云:「出家乃大丈夫 事,非將相之所能為」。他既出家做了和尚,就要像個和尚。在佛教各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一宗,所謂三千威儀,八萬細行,他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實踐躬 行,具體地消除累世以來微細之習氣性障,而能得證聖果。

大師事略概要
弘一大師,俗姓李,名文濤,又名廣侯,字息霜,亦稱惜霜,別號叔同,出家後法名演音,字弘一,晚年號晚晴老人。原籍浙江平湖,清光緒六年(1880)出生於天津。
弘一大師的佛法思想體系,是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淨土為果。也就是說,他研究的是華嚴,修持弘揚的是律行,崇信的是淨土法門。他對晉唐時期所譯各版本的華嚴經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華嚴集聯三百》一書,可見其用心。
弘一大師在福建的法緣特別深厚。振興湮沒七百餘年(近八百年)的「南山律宗」,因之被後人推崇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祖。
民國三十一年(1942)秋天,大師預知時將至,書二偈與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同年十月十三日(農曆九月初四日)示寂於泉州不二祠温陵養老院晚晴室,僧臘二十四載。捨報之際,寫了「悲欣交集」四字,一面欣慶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愍眾 生的苦惱。這末後一句,真有說不盡的「香光莊嚴」。示寂後,荼毗獲堅固舍利子甚多,靈骨分塔於泉州清源山彌陀岩小山書院和杭州虎跑定慧寺。其友人馬一浮有 詩輓曰:「苦行頭陀重,遺風藝苑思。自知心是佛,常以戒為師」。

大師的家世
清同治四年(西元1865年),浙江平湖人李世珍,字筱樓,五十四歲時,與李鴻章、吳汝綸等同年參加會試,中舉了進士。中進士後,任官於吏部主事,但不 久後,即辭官不作,改在天津經商,主營鹽業。當時幾乎壟斷了天津內外的鹽業,而成為津門鉅富,後又大力興辦錢莊業,成為天津早期的銀行家。
李世珍樂善好施,不僅創辦了「備濟社」,施捨糧食棺木予貧民,也興辦了「義塾」免費提供貧家子弟上學,於津門一帶,博得「李善人」雅號。那時,李世珍把伺候在身邊的丫環王氏鳳玲納為三姨太,故他共有一妻三妾。
清光緒六年,李世珍六十九歲,農曆庚辰年九月二十日辰時(西元1880年10月23日),大師出生於天津河東區地藏庵前陸家胡同二號,取名文濤,字叔同。母親王氏鳳玲時年二十一歲。
大師生母鳳玲略通文字,篤信佛教。大師降生之日,有喜鵲噙松枝送至大師房内,此松枝被視作佛賜善根,大師終生攜帶於身邊。
大師三歲時,因修樓購置新宅,舉家搬入糧店後街六十二號,與舊居僅一巷之隔。新宅共有四個院落,房屋七十餘間,設有“洋書房”及“中書房”。大師的幼年 也和一般當時的文人一樣,攻讀《四書》、《孝經》、《毛詩》、《左傳》、《爾雅》、《文選》等,對於書法、金石尤為愛好。對於書法、金石尤為愛好,大師雖 年幼而穎異,當時已嫻熟大悲咒及往生陀羅尼。
大師十三、四歲時,篆字已經寫得很好,十六、七歲時曾從 天津名士趙幼梅學填詞、又從唐靜岩學書法。這個時期和他交遊的有孟定生、姚品侯、王吟笙、曹幼占、周嘯麟,同時友戚同輩有嚴范孫、王仁安、陳筱庄、李紹蓮 等。曾以「文童」進入天津縣學,受過八股文(當時稱為時文)的嚴格訓練。
大師有異母兄弟三人,長兄文錦二十五歲時病故,次兄文熙字敬甫,系清末秀才,後來成為河北、天津一帶名醫。大師排行第三,小字三郎。

大師的青年時期
大師18歲那年,在母親做主下與俞氏結婚。越年,戊戌政變,他就奉母遷居上海。大師19歲時參加上海「城南文社」,寫作俱佳。這時他與江灣蔡小香、江陰張小樓、寶山袁希濂,華亭許幻圓五人結拜金蘭,號稱「天涯五友」。
大師後來就讀於南洋公學,受教於蔡元培教授,研讀日本文法,1903年上海開明書店發行的《法學門徑書》、《國際私法》,就是大師在南洋公學讀書時期所譯的。
1903年冬,大師感於當時風俗頹廢,民氣不振,即與許幻元、黄炎培等在「租界」外創設「滬學會」,開辦補習科,舉行演說會,提倡移風易俗。當時流行國 内的《祖國歌》就是他撰寫的。此外他又編寫《文野婚姻新戲劇本》,宣傳男女婚姻自主的思想。後來他感到空談畢竟是没有用的。1905年4月,母親王太夫人 逝世,他以幸福時期已過,決心東渡日本留學。

大師東渡日本留學
1905年秋,大師東渡日本,首先在學校補習日文,同時獨力編輯《音樂小雜誌》,在日本印刷後,寄回國内發行,促進了中國新音樂的發展。又編有《國學唱歌集》一册,在國内發行,在中國新音樂史上起了啟蒙的作用。
1906年9月,大師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從留學法國的名畫家黑田清輝學習西洋油畫。該校是當時日本美術的最高學府,分别用英語和日語授課。
大師除在東京美術學校學習西洋油畫外,又在音樂學校學習鋼琴和作曲理論;同時又從戲劇家川上音二郎和藤澤淺二郎研究新劇的演技,遂與同學曾延年等組織了 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1907年春節期間,為了賑濟淮北的水災,春柳社首次在賑災游藝會公演法國小仲馬的名劇《巴黎茶花女遺事》。春柳社第2次則演 出《黑奴籲天錄》,曾得到日本戲劇家好評。
大師在日本留學6年,1910年畢業回國。先應老友天津高 等工業學堂校長周嘯麟之聘,在該校担任圖案教員。辛亥革命以後,他填了《滿江红》一闕,表達了他的懷抱。詞曰:「皎皎昆崙,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 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開鼷鼠胆,寸金鑄出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荊軻墓,咸陽道。聶政死,尸骸暴。盡大江東去,徐情還繞。魂魄化成精衛 鳥,血花濺作红心草。看從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1913年春,大師擔任上海《太平洋報》編輯, 同時在老友楊白民的「城東女學」教授文學和音樂。後來又應老友經亨頤之聘,到杭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担任圖畫和音樂教員。1915年,應南京高等師範校長江 謙之聘,兼任該校圖畫和音樂教員,假日則借用佛寺,陳列古書字畫金石,提倡藝術,不遺餘力。這個時期,大師除從事西洋藝術教育,成立洋畫研究會推動外,對 於中國傳統的書法金石也是極力提倡。他在學校裡组織了金石篆刻研究會「樂石社」,提倡金五篆刻,被推為社長。

大師的初觸佛門
在杭州期間,大師與浙江第一師範的同事夏丏尊、美丹書、堵申甫等交往密切;與校外的馬一浮、林同庄、周佚生等亦經常往來。馬一浮早已研究佛學,是一位有 名的居士,對他的影響特别大。但他此時只看過一些有關理學家和道家的書,對於佛學還談不上。有一次,夏丏尊看到一本日文雜誌上有篇關於斷食的文章,說斷食 是身心「更新」的修養方法,如釋迦、耶穌,都曾斷過食。說斷食能生出偉大的精神力量,並且列舉實行的方法。大師聽後,決心實踐一下,便利用1916年寒 假,到西湖「虎跑定慧寺」去實行。
經過17天的斷食體驗,過程良好。大師取老子「能嬰兒乎」之意,改 名李嬰,同時對於寺院的清淨生活也有了一定的好感。他斷食後寫了「靈化」二字送給其學生朱穌典;將斷食的日記贈予堵申甫,又將斷食期間所臨摹的碑刻贈予夏 丏尊。從此以後,他雖然仍在學校教書,但已茹素讀經,且供佛像了。
(筆者按:在此說一下個人體驗:虎跑寺以泉出名,我曾親謁該寺,在那寺中坐上一陣子,感覺通體舒暢,有金光閃閃的覺受,似乎氣足不餓,當要離開該寺時,內心深處實感依依不捨,至今印象深刻)
過了新年,即1917年,他就時常到虎跑定慧寺習静、聽法。這年農曆正月初八日,馬一浮的朋友彭遜之,忽然發心在虎跑寺出家,恰好大師也在那裡。他目擊 了當時的一切,大受感動,也就決定皈依三寶,拜虎跑退居「了悟老和尚」為皈依師。「演音」之名,「弘一」之號,即於此時取定。
此後,馬一浮常常借一些佛書給大師閱讀,前後借給他的包括:長水大師的《起信論筆削記》、《靈峰毗尼事義集要》、《寶華傳戒正範》等。他也常到虎跑寺去請問佛法。是年九月,他寫了「永日視内典,深山多大年」一聯,呈法輪禪師,自稱「嬰居上總翁」。
(筆者按:毗尼就是戒律  precept and rules 的意思,梵語為「毘奈耶」Vinaya)

大師出家受戒專研律部
大師出家以前,將生平所作油畫,贈與北京美術學校,筆硯碑帖贈與書法家周承德,書畫臨摹法書贈與夏丏尊和堵申甫,衣服書籍等贈與豐子愷、劉質平等,玩好小品贈與给了陳師曾。
1918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大師結束了學校的教務,至虎跑定慧寺從皈依師「了悟老和尚」披剃出家,正式名為演音,號弘一。(出家後,別署很多,常見的有一音,弘裔,昙肪,論月,月臂,僧胤,慧幢,亡言,善梦等,晚年自號晚晴老人,二一老人等。)
同年九月,他到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從此成為一個「比丘」。他受戒以後,再看了馬一浮居士送他的《靈峰毗尼事義集要》、《寶華傳戒正範》,覺得按照戒律 規定,實不得戒。他是事事認真的人,因此發願研習戒律。此為他後來發願宏揚律學的因緣。 弘一大師受戒之後,先到嘉興精嚴寺拜訪了范古農居士,在精嚴寺閱 藏數月,又到西湖玉泉寺安居,專研律部。
因杭州師友故舊酬酢太多,而且慕名的人又不斷來訪。1920年夏,假得弘教律藏三俠,決定到浙江新城貝山閉關,埋頭研習。這時在玉泉寺同住的程中和居士陪他同到貝山護關。因為貝山環境不能安居,越年正月重返杭州玉泉寺,披閱《四分律》和唐代道宣、宋代元照的律學著述。
1921年3月,由于吳壁華,周益由二居士的介绍,到温州慶福寺閉關安居,從事《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的著作,並親自以工楷書寫,歷時四年,始告完成。出版後部分寄贈日本,很受日本佛教學者的重視。

大師雲遊各地參學
此後幾年間,他雲遊各地,曾到普陀參訪禮拜印光法師,又到過衢州蓮花寺寫經,為參加金光明法會一度到過廬山大林寺;不久又回杭州,在招賢寺整理華嚴疏 鈔,繼而在常寂光寺閉關。後來為了商量《護生畫集》的出版,也到過上海江灣豐子愷先生的緣緣堂。當時葉聖陶先生寫了一篇《兩法師》散文,介紹弘一與印光大 師,發表於《民鋒》雜誌,後來收入葉氏《未慶居習作》,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為中學生所愛讀,於是名聞全國。

大師與福建初結法緣
1918年冬, 弘一大師為了《護生畫集》的事又到了上海。偶然遇到舊友尤惜明與謝國樑二居士將赴暹邏(英文Siam,今之泰國)弘法,在上海等候輪 船, 弘一大師一時高興,便參加了他們的商行弘法團。船到厦門,受到陳嘉庚胞弟陳敬賢居上的接待,介紹他們到南普陀寺去住。他在這裡認識了性愿、芝峰、大 醒、寄塵諸法師,被懇切地挽留,後來尤謝兩居士乘船繼續南行,而 弘一大師就獨自留在厦門了。這是他初次和福建結下的因缘。
不久,由於性愿法師的介紹,他就到泉州南安小雪峰寺去過年。這一年冬天,夏丏尊、經亨頤、豐子愷、劉質平等,募款為他在浙江上虞油馬湖蓋了一座精舍,命 名「晚晴山房」。後來又成立一個「晚晴護法會」,在經濟上支持他請經和研究的費用。他後來從日本請來古版佛經一萬餘卷,就是晚晴護法會贊助的。
1929年春,他由蘇慧纯居士陪同,自泉州經福州至温州。在福州候船時,他和蘇居上遊了鼓山湧泉寺,在寺裡發現數部未入大藏的《華嚴流論纂要》,嘆為希有,因而發願重新印刷,倡印使其廣為流佈,並擬以十二部贈與日本各大學。
弘一大師認為正法能否久住,在於《四分律》能否實踐。一九三一年二月,他在上虞法界寺佛前,發專學南山律誓願。一九三三年曾集合學者十餘人於泉州開元 寺尊勝院研究律學,稱為南山律學苑;根據自日本請回古版律書,圈點南山三大部,並講律修持。大師為南山律學苑撰聯,聯云:「南山律學,已八百年湮没無傳, 何幸遺編猶存東土;水僧園,有十餘眾承習不絕,能令正法再住世間」。

大師振興南山律宗
弘一大師晚年的十四年間(1928年至1942年),最初幾年雖然常到江浙的上海、温州、紹興、杭州、慈溪、鎮海各地雲遊;但自1937年以後,除了 一度應倓虛法師之請到青島湛山寺講律,小住數月之外,整個晚年都是在福建度過的。在弘一法師出家的二十四年當中,於福建弘法前後達十四年,大大地推動了福 建佛教的興盛。
弘一法師對中國佛教的最大貢獻,是振興湮沒七百餘年(近八百年)的“南山律宗”,因之被後人推崇為重興南山律宗第十一祖。弘一法師振興律宗的實踐,大部分是在福建實施的。
1933年1月, 弘一大師在廈門妙釋寺講律,又於三月在廈門萬壽巖講律之後,寫給芝峰法師的信中說到:「此次講律,聽眾甚盛。寄住寺中者六七人,皆自己 發心過午不食……現已講《羯磨》(梵:Karma,造作「業」的意思),若欲深造,非有三五年之功夫專心研習不可。聽眾中有二三人誓願甚堅固,或可發心專 修也。」因此決定在福建弘律,主要有兩個因素:其一,在其它地方弘律因緣未成,不甚順利。其二,在福建弘律順利,法緣殊勝。 弘一大師在福建各種場合講律 後,均受到聽眾熱烈歡迎,每次都很圓滿,他也多次發出“閩南法緣殊勝”之讚嘆。

大師於福建弘律
大師常往來于泉州、厦門之間,隨緣居住。在厦門,他先後到過过南普陀、太平岩、妙釋寺、萬壽岩、日光岩、萬石岩和中岩等處。抗戰初期,一度到漳州、住過 南山寺、瑞竹岩和七寶寺。他與泉州特别有緣,曾住過承天寺、開元寺、百原庵、草庵、福林寺、南安小雪峰、慧泉、靈應寺、惠安淨峰寺、靈瑞山、安海澄亭院、 永春蓬壺普濟寺等處。前後親近他學律的有性常、義俊、瑞今、廣洽,廣究、昙昕、傳貫、圓拙、仁開、克定、善契,妙蓮等十餘人。抗戰軍興,廈門臨海防前線, 大師誓與寺院共存亡,顏其居曰「殉教堂」,書「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以互勖。
弘一大師在福建的弘律活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講演律學
1933年10月3日,為紀念南山律祖圓寂日,弘一法師開講《四分律含注戒本》、《戒相表記》、《刪補隨機羯磨》等;一九三四年一月至二月在廈門妙釋寺 講《四分律含注戒本》,二月至五月在廈門萬壽巖講《隨機羯磨》;一九三四年元旦在泉州草庵講《四分律含注戒本》;一九三五年十一月於泉州承天寺傳戒會講 《律學要略》;一九三七年元旦開始,在南普陀舊功德樓講《隨機羯磨》、《羯磨集法緣戒篇》等;一九四一年四月在晉江檀林鄉為學者講《律鈔宗要》等。
創辦南山律學苑
1933年5月, 弘一大師於泉州開元寺右側尊勝院創辦了南山律學苑,並親自為撰《南山律苑住眾學律發願文》,共發四弘誓願:“一願學律弟子等,生生世 世,永為善友,互相提攜,常不捨離,同學毗尼,同宣大法,紹隆僧種,普利眾生。一願弟子等學律及宗律之時,身心安寧,無諸魔障,境緣順遂,資生充足。一願 當來建立南山律院,普集多眾,廣為宏傳,不為名聞,不求利養。一願發大菩提心,護持佛法,誓盡心力,宣揚七百餘年湮沒不傳之南山律教,流佈世間。”這在南 山律宗已湮沒七百餘年的當時,可謂空谷足音。弘一法師在南山律學苑講《四分律含注戒本》及《隨機羯磨》,每次連續講兩週,分兩次講完。弘一法師鼓勵學僧提 出問題討論,或以書面請問。學僧除了聽律之外,還各自圈點南山三大部,以進一步深入研究。此外,弘一法師還定期出題,讓各位學僧寫心得,並親自加以批改, 表達了對培養律學人材的殷切希望。
編撰、點校、訂正有關律學著述
弘一大師的許多律學著作,是在福建完成的。如其最主要的律學著作《南山律在家備覽要略》即作於1940年閉關福建永春蓬山時。此書分為四編,即宗體 篇、持犯篇、懺悔篇、別行篇,“篇中又分為門、章、節、項、支,將道宣的《行事鈔》、《隨機羯磨》、《戒本疏》南山三大部及靈芝的《資持記》、《濟緣 記》、《疏行記》按篇、門、章、節、項、支所示各類內容分別排列,還參考了道宣《四分律拾毗尼義鈔》、《釋門歸敬儀》、靈芝的《芝苑遺編》等著作,使讀者 一目瞭然,便於查閱,也便於精密研錄,窮其幽奧。所以《備覽》較為普及,成為許多在家居士的行為依據。
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律戒
瑞今法師在《親近 弘一大師學律和辦學的因緣》中,曾對此作過記錄:“大師於日間自訂有閱讀、講律和朗誦等常課,絕不浪費時間。到了天將薄暮,則持珠念 佛,經行散步,入晚即就寢,絕少點燈,頗有古德‘憐蛾不點燈’的遺風。律中規定,穿不過三衣,食不逾午時,他都嚴守不越,這是所以戒貪奢之妄念。 弘一大 師持“非時食戒”甚嚴,1942年特撰《持非時食戒者應注意日中之時》,對比丘戒中的“非時食戒”作了進一步說明。 弘一大師不僅自己實踐躬行,一切按律 戒行事,對別人詢問也認真按律制答復。全國信眾所以屢屢前來拜謁請教,與大師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律戒、率先垂範是分不開的。

後記 --  弘一大師在律學所下的功夫
中國佛教的律學,古譯有四大律:即《十誦律》、《四分律》、《摩訶僧祇津》、《五分律》,到了唐代義淨留學印度回國,又譯出《根本說一切有部律》許多 部,後人稱之為「新律」。 弘一大師初出家時學的是「新律」,即《有部律》。這是唐代義淨所譯的戒律,通行於當時的印度。 弘一大師稱讚義淨博學强記,貫 通律學精微,實為空前絕後的大律師。他初學「有部律」時,寫過《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犯相摘記》、《自行鈔》和《學根本說一切有部律入門次第》,對於有部 律是深深用過苦功的。
後來因友人之勸,他改學《四分律》。因為現存的四大律之中,《十誦》、《僧 祇》、《五分》三律,後來研究者少,其註釋至今已無一存在;而《四分律》獨盛,注疏也多存在。唐道宣所著有《四分律行事鈔》、《戒本疏》、《羯磨疏》,稱 為南山三大部。來杭州靈芝元照,著三部記解釋道直的三大部疏,即《行事鈔資持記》、《戒本疏行宗記》、《羯磨疏濟緣記》,稱為「三疏」、「三記」。南宋禪 宗大盛,律學無人過問,這些唐宋諸家的律學撰述、悉皆散失。到了清初,惟存《南山隨機羯磨》一卷。明末藕益大師不見古代疏记,只能寫出《毗尼事義集要》而 已。到了清末,這些唐宋律學著述,才自日本再傳中國。所以他窮研《四分律》,看了唐宋律學著作之後,化了四年歲月,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此書與他 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篇》,是他精心撰述的兩大名著。
在不遺餘力地振興南山律宗同時, 弘一 大師廣結善緣,足跡遍佈閩南。據不完全統計,僅其在閩南弘法過的地方,寺廟如:廈門的南普陀、太平巖、妙釋寺、萬壽巖、日光巖、萬石巖;南安的雪峰寺、慧 泉寺、雙靈寺、樹德寺、建應寺、靈應寺;泉州的承天寺、資壽寺、開元寺、崇福寺、光明寺、百源寺;晉江的福林寺、草庵;惠安的靈瑞山寺、瑞集巖、淨峰寺、 晴霞寺、科山寺;漳州的南山寺、七寶寺、瑞竹寺;同安的梵天寺;永春的桃源殿、普濟寺等。佛教院校及有關慈善機構如:閩南佛學院、佛教養正院、溫陵男養老 院、婦人養老院、泉州慈兒院等。學校如:泉州梅石書院(即昭昧國學專修學校)。經堂如:惠安普連堂、如是堂;泉州清塵堂;漳州尊元經樓等。居士菜堂如:惠 安黃成德菜堂、劉清輝菜堂、胡碧蓮菜堂等。私人住宅如:惠安王頌平宅、黃善人宅、許連木童子宅、李氏別墅、廈門了閑別墅等。
弘一大師不僅弘法範圍廣泛,不拘揚所,而且內容宏闊,排期緊湊,效果極佳。 弘一大師在福建弘法所以會屢獲成功,除了其嚴以律己的人格力量和廣博的佛 學知識外,其演講也極富特色:一是深入淺出,常用淺顯的語言來表達深刻的教理;二是融進自己的經歷,以現身說法來感染聽眾;三是語言親切,自然表明自己的 心態;四是充滿真知灼見,極富啟發性。
弘一大師駐錫福建期間,推動了福建佛教的發展,對近代福建佛教特點的形成,起了極大作用。近代福建佛教特點主要有五個方面:
第一,僧教育興盛。
這與國內高僧大德雲集閩南興辦教育有關,僅與 弘一大師有關聯的(或倡辦、或講學)的佛學院校及教育組織就有:閩南佛學院、閩南養正院、廈門律學院、泉州南山律學苑、泉州慈兒院、泉州月臺佛學研究社等多所。大師還提出了一系列僧教育主張,推動了僧教育的發展。
第二,寺藏佛學經典浩繁,流通情況良好。
弘一大師不僅在有關寺廟中編校審訂了大量書稿,還從日本等地請回各種經書。正如他在南普陀寺時所言:“自扶桑國請奉古刻佛典萬餘卷,多明清季初刊本,求諸 彼邦,見亦罕矣。” 弘一大師還發掘保護了許多珍貴經版,如曾在鼓山湧泉寺發現珍貴經版,稱之為“庋藏佛典古版之寶窟”,隨之倡印,使其廣為流佈。
第三,學律風氣為全國之首。這與 弘一大師身體力行有關。
第四,與海外,特別是東南亞關係密切。
東 南亞有許多寺廟為閩南著名寺廟下院。 弘一大師與弘法海外的法師關係密切,如與被菲律賓佛教界稱為開山祖師的性願法師、曾任馬來西亞佛教會會長的竺摩法師 等名僧都有書信往來。 弘一大師培養的弟子中,也有不少成為弘法東南亞的名僧,如瑞今法師,駐錫菲律賓數十年,曾榮任世界佛教僧伽協會副會長。
第五,女眾帶髮出家。
近代閩南以“女眾削髮出家尼僧少,帶髮出家菜姑多”而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奇觀。這種現象是得到 弘一大師等高僧認可的,大師還為晉江梵行清信女講習會題寫“清高勤苦”四字。 弘一大師示寂後,菜姑在法師生前友好關心下,一直得以綿延。
弘一大師在福建校點了大量律學著作,代表作有:1933年8月於泉州點校的《南山鈔記》,此項工作前後進行三年纔告竣;1936年8月於廈門鼓浪嶼日光 別院校錄的《東瀛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通釋》;1939年4月至1940年10月於永春普濟寺校錄的《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為了校錄律學書籍, 弘一大 師極為辛苦緊張,每日標點研習《南山律》約六七個小時。 弘一大師還根據講課需要及手頭相關資料,編撰了許多律學講義及稿本,如:1933年1月於廈門妙 釋寺編《四分律含注戒本講義》,2月於廈門萬壽巖編《隨機羯磨講義》,8月於泉州尊勝院編《戒本羯磨隨講別錄》、《南山道宣律祖略譜》,10月撰《梵網經 菩薩戒本淺釋》,1934年5月於廈門南普陀後山兜率陀院撰《隨機羯磨疏跋》,7月將敦煌寫本與天津刊本對校,撰《四分律隨機羯磨題記》。
法忍整理
《參考資料》:
弘一大師年表、晉江佛教資訊

廣欽老和尚

廣欽菩薩
前言
民 國六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筆者謁台北縣土城清源山《承天禪寺》求皈,從山下沿階石以朝山方式拜見 廣欽菩薩。在原本由茅棚改建成鋼筋水泥之方丈室中,菩薩 獨坐於舊藤椅上,入念佛三昧,雙目炯炯有神,慈眼視眾生。 廣欽菩薩時年八十有一,膚質細軟發亮,手足柔軟,舌甚廣長,聲如洪鐘,語如江河傾瀉,當機切中 求教者肺腑之意。頭頂隆起,眼晴呈鉗青色,手掌之大超於常人,十指纖長,足根特長,行住坐臥,不離彌陀。
筆者受教之後,繼而欲往謁土城三峽交界處成福山上之天然古洞,乃沿承天禪寺後山攀登,道旁草木掩映,不時傳來陣陣猿啼,終於抵達古洞。洞高兩丈餘,長數 丈,深可兩丈。洞口朝東,日月甫升之時,光霞可入洞,此「日月洞」也,乃 廣欽菩薩於民國四十年〔辛卯〕十一月發現,菩薩曾於此洞中潛修三年。洞頂有泉, 而泉水清澈,飲之甘美可口。承蒙菩薩弟子應允,筆者得於此「日月洞」中小參數日,洞中泉聲漎漎,幽靜清涼,確為清淨之地,令人氣朗神清,真是人間淨土也。

廣欽菩薩於中國大陸應化事蹟
廣欽菩薩為中國福建省惠安人氏,誕生於清光緒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二年)陰曆十月二十六日,因家境清寒,菩薩四歲時,至晉江縣城南門外李家作養子,父李 樹,母林菜。並在養母娘家附近觀音亭許願,與 觀音菩薩當「契子」。 廣欽菩薩宿具慧根,自幼即隨養母奉佛茹素。一九OO年,菩薩九歲,養母別世,過二 年,養父也跟著走了。短短時間,無常摧折,頓失依怙,舉目無親,幼弱無力,孤零零一人,不知如何歸趣?俟養父母喪事辦妥,遠門親戚為他安排到南洋謀生。先 在店裡為人掃地、煮飯,做雜役傭工維持生活。年紀稍長,身體漸強,力氣較足,轉而與人結隊上山墾林伐木,雖然辛苦,賺錢較多,一日,大家照往昔時間散工, 正準備搭乘「輕便推車」下山,菩薩不知怎的,一直覺得這班車不安全,他直覺地警惕同事不要搭乘,但是大家急於回家,只當他是胡言亂語。沒料到,這部推車果 然出事,翻落山谷,人皆以為奇。
西元一九一一年,菩薩二十歲,深感世事無常,頓萌出家之念,將養父母 所遺田地分送近親,投泉州承天寺(該寺建於明朝,西元一四三六年至一四四九年之間)出家,法名照敬,字廣欽。出家後皈依於苦行僧瑞舫法師,瑞舫法師苦行過 苛,不幸英年早逝,故受教於方丈轉塵老和尚。轉公知菩薩根基深厚,將來必為法門龍象,因此,鞭策甚緊,時時耳提面命。菩薩曾出坡職事,種菜除草等,心想幹 這麼粗的活,吃這麼差的飯菜,又受奚落,而萌生退念。又自忖道:我不是決志苦修,專為了生死而出離嗎?今獨為一點苦差事鬧意氣,豈不有違初願嗎?經自己下 一轉語,忽覺志氣昂然,一時倦怠、饑餓、不滿,全部拋卻九霄雲外。遂至轉塵老和尚跟前覆命,轉公叮嚀一句:「吃人不吃,做人不做,以後你就知!」自此以 後,更刻苦自勵,不敢興退卻之念。
因自念貧窮不識字,於是,決意植福報恩,每天為大眾盛飯,等大家吃 飽,然後將掉落於桌上地下的飯粒收拾起來,也不重新洗過、蒸過,就吃將起來。若有遠來大德高僧,則為倒茶水、送洗臉水、遞毛巾、拖鞋、放洗澡水,或搬磚運 瓦、砍柴、煮飯、灑掃、洗刷……,舉凡一切粗活賤役,極力承擔,從無怨言。執賤役修福十餘載,後被委派為香燈;每天早起晚睡,負責清理大殿,以香、花、 燈、燭供佛,並執行打板醒眾共修等工作。某次,睡過頭,慢了五分鐘敲板,心想:六百人同修,每人錯過五分,一共怠慢了三千分,如此因果如何承擔得起?遂於 大殿門口跪著,一一與大眾師懺悔。自此以後,每天於佛前打坐,不敢怠慢。由於警戒心重,一夜驚醒五六次,就在驚警戒責之中,醒醒睡睡之間,自然而然打下 「不倒單」的基礎。
廣欽菩薩出家之後,專志苦修,能夠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不依床鋪止息,食人所不 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一九三三年,民國二十二年,菩薩已進入中年,卻仍未曾受俱足戒,自弱冠出家至今已二十二年矣!其所以遲遲不肯受比丘 戒,承擔如來家業者,實恐上欺佛祖,下瞞眾生,外負師友親恩,內負己靈。及至,於鼓山寺精進佛七中,得證念佛三昧,方許頂戴如來家業,前往興化龍山寺受俱 足戒,得自在雲遊身。
菩薩決志進一步潛修,承蒙轉塵老和尚應允,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覓得半山岩壁石 洞為安身之處,於深山洞中坐禪念佛,米盡糧絕,即以樹薯、野果充飢,山中多猴虎。某日,他與往常一樣在洞中坐禪,忽聞一股強烈腥羶,隨風飄入;心裏正覺奇 怪,隱約之中,似有一龐然大物入洞來;隨即睜眼瞧瞧,沒想到竟是一隻猛虎。心中大驚,脫口叫出「阿彌陀佛」。這隻猛虎,萬萬也沒料到,此乃森林之王定居之 所,居然有此「師」之吼。猛虎心裏沒有準備,猛然之間聽此師吼,竟自落荒奔逃。猛虎於驚魂甫定後,重整旗鼓,挺胸邁步,一步步逼向洞中,並不時嘶吼,怒目 投向菩薩。菩薩見猛虎奔出後,稍一收心;自想:「若是我過去欠它一命,此世還它一命,自是因果相酬。」又想:「若不是,豈不因果報應永無了期嗎?」菩薩心 意未定,猛虎已入洞來。
菩薩言:「阿彌陀佛,老虎莫瞋!冤冤相報,終無了期;你是在地的,我是外人, 你這個地方讓我修行,以後我成就了,必當度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猛虎見菩薩念念有詞,不知是懂還是不懂。停在那兒沒有進一步的行 動;菩薩祇顧一心念佛,靜待奇蹟出現。沒料到猛虎竟然頷首稱臣,點了點頭,溫順地向洞外走去,伏在洞口站起衛兵當起護法來了。菩薩見此狀,心想:必是龍天 護法庇祐,諸佛菩薩加被,否則難逃虎口。自此,信心大增,志意更為堅定,遂默默許願,此生若不悟道,願終身埋首洞內,永不出頭。
菩薩自降伏猛虎後,與虎朝夕相處,了無畏懼,虎亦順若家畜,乖巧而略通人語,後竟率虎妻虎子回來,於菩薩前戲耍,大獻虎舞;又向菩薩頻頻點頭,似有所求;菩薩遂為其授三皈,開示法要。久之,人獸相處了無畏懼,有猿猴獻果、猛虎皈依之事,「伏虎師」之雅號遠近傳聞。
菩薩常入定,曾一定數月,不食不動,甚或鼻息全無,眾人誤謂師已圓寂,屢請方丈準備火化。當時律宗高僧「弘一大師」,駐錫於永春普濟寺,聞之,趕至承天寺,即同方丈轉塵老和尚等數人上山探之,方曉菩薩入在定中,甚為讚嘆,乃彈指三下,請菩薩出定。
菩薩自從此番大定後,一路快馬加鞭,極力參究,及至證悟,前後穴居共歷十三個寒暑。一般人不要說在那麼艱辛的荒山上獨處十三年,就是在家裡萬物具備下, 一個人獨自地面對自己,孤寂地呆守一個日夜,也都是一件非常惱人的事,何況在舉目無人的山洞中,坐上十三個春秋呢?單就這份耐得住寂寞的能力,已非我們凡 夫俗子所能想像,更不論自內證驗那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心路歷程了。當然,菩薩自得其樂、法喜自在的證驗世界,也非吾人所能揣知,吾人亦無法與其同享,這 是屬於菩薩苦修的代價。大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平等的,在這裡失去的,必然從別處撿拾回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修行上,沒有任何便宜可佔,也沒有任何取 巧詐偽處,都是步步踏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
菩薩悟後,常自思惟:若不下山度眾,就如洞穴為石頭所 塞,無法進出,洞裡有什麼了不得的東西,也無法與世人共享,最多不過自給自足,作個自了漢罷了!如此,不但辜負佛恩,亦有違初願。於是,毅然決然,搬開心 中這塊大石,信步邁向苦海眾生,為作慈航明燈。此時正是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那年,而菩薩已五十四歲矣!

廣欽菩薩於寶島台灣應化事蹟
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端午節後,福建永春林氏至承天禪寺一遊, 廣欽菩薩告之曰:「我與台灣有緣,將渡台興建道場,度化眾生。你到台灣教書,務要與我來信。」
林覺非居士抵台後,即常與 廣欽菩薩聯絡;民國三十六年夏,菩薩時年五十有六,在林氏安排下,與台僧普旺法師於農曆六月十五日由廈門乘英航號輪船渡海來 台,十六日午抵基隆,先在極樂寺、靈泉寺、最勝寺等處掛搭,七月初,復往台北芝山岩,中秋後再往新店吊橋南岸半山上之日式空屋,是時亦常往返於台北法華 寺,於該寺有夜度日本鬼魂之事。民國三十七年春,菩薩於新店街後山壁間鑿石洞,命名廣明岩〔今之廣明寺〕,民國四十年再於右後方上側大石壁雕「阿彌陀佛」 大石像,左下鑿石洞〔現廣照寺內天君殿〕;大佛龕總高二丈六尺,寬一丈九尺,深九尺,佛身高二丈一尺,蓮座寬八尺,深六尺,高三尺。
四十年十一月隱居「日月洞」三年潛修。期間不食人間煙火,以野果維生,「水果師」之雅號乃不脛而走。四十二午, 廣欽菩薩又上山頂,在大石前再搭一小茅 棚自住。間有大蟒於深夜至菩薩處,毫無懼意,菩薩為其授三皈。有一日,山下有一鄰長諸子,偶遇大蟒,率眾持棍欲撲殺之,菩薩於山上聽喧嘩聲,急出告諸大 眾:「蟒已皈依三寶,切莫殺害。」眾聞言,遂各散去。菩薩自移錫日月洞內,鮮有人知,三度大定後,方為世驚。
四十四年三月,板橋信眾在北縣土城火山購地供 廣欽菩薩,即今「承天寺」所在,該地原係一片竹林,人跡罕到。菩薩於是處編竹結草跏趺而修,有如史前先民 生活,次年再回新店廣照寺。四十七年年底,菩薩復返火山。次年添茅棚數間。四十九年四月,興建大雄寶殿,為紀念祖庭,命名「承天禪寺」,火山則稱「清源 山」。五十一年再建三聖殿。
民國五十二年, 廣欽菩薩應善信之請,往花蓮天祥住數月,協建祥德寺, 〔今天峰塔即師當時茅亭禪坐之位〕,旋應中部弟子之請,至台中龍井山上之南寮,創建廣龍寺。菩薩數月未得回山,承天寺監院藉稱三請於師,師不歸,遂將寺中 常住積蓄按等級分發,各自散去。五十三年,菩薩再返土城承天寺,年底建山門,並將茅棚改建鋼筋水泥之方丈室,相繼於五十四年九月建齋堂及廚房,承天寺的初 步建設,於是完成。
但時日既久,地基陷落,牆壁龜裂,故於民國六十五年春,開始重建。六十八年啟建新大殿。七十二年大悲樓奠基。民國五十八年,菩薩曾於土城鄉公所右後方,創建廣承岩。六十七年,該岩復建華藏塔,由傳斌法師主其事。
廣欽菩薩自來台迄定居承天寺,前後歷十七年,深居簡出,不欲人知,而此中所受煎熬迫害,亦不曾為外人道。末世道息,菩薩亦自忍讓,不以為意。常有人建 言:「這些無法無天的壞人,應該繩之以法,接受法律的制裁。」菩薩回說:「好人要度,壞人也要度。我們應該慚愧,自己德能不足,無法感化他們,不應以瞋恨 對瞋恨。」
七十一年九月,師又派隨侍左右十多年之弟子傳聞法師至高雄縣六龜鄉寶來村,創建「妙通寺」。七十三年七月,菩薩移錫該寺,並於七十四年十月傳授三壇大戒,求戒之四眾弟子,多達數千,並啟建水陸大法會,廣度眾生,盛況空前。
七十四年歲末,菩薩返承天禪寺,次年正月初一清晨,師召集各分院負重任之弟子及承天寺大眾,一一囑咐,並言圓寂後火化,靈骨分別供於承天寺、廣承岩、妙 通寺三處。早齋後即示意欲返妙通寺,菩薩抵妙通寺後,日以繼夜念佛,有時自己親打木魚,並囑弟子一起念佛。初五,菩薩瞻視清澈,定靜安詳,毫無異樣。午後 二時左右,忽告眾「無來亦無去,沒有事」之語,並向徒眾頷首莞爾,安坐閉目。少頃,眾見菩薩不動,趨前細察,乃知師已於念佛聲中,安然圓寂。
菩薩係禪淨雙修之行者,以其一身示現佛陀典範,然眾生福薄,應化示寂。惟願不捨悲智,倒駕慈航,廣度群迷,導歸淨土,共成無上菩提,則不勝馨香禱祝!

以修行度眾的 廣欽菩薩
廣欽菩薩起居簡樸,待人平易謙和,縱年近百齡,行不用柱杖,走不用人攙,身輕體健,動作敏捷,住則常坐不臥,並時坐於室外,或露天、或廊簷下。菩薩一生 示現了堅毅篤樸,宿慧萌芽,潛修百苦,乃致徹悟的完整修行典範給眾生看。渡海來台弘法,冥陽兩度,禽獸馴歸,更以禪悅代替火食,歷半生歲月,其昭示修行之 典範,誠堪與古德共讚。
他除雨天外,夜露坐,數十年如一日,破曉時,只見滿山林木草叢上,皆露珠晶瑩 亮麗,唯獨菩薩坐處,約數尺直徑周圍全乾。由於菩薩慈悲方便,加上定慧禪功莫測,每日來山訪問者日眾。有虔誠皈依,有求 廣欽菩薩開示法要者,有好奇湊熱 鬧者,有自視非凡來比試禪定功夫者,各式各樣的人物皆有,而菩薩以一介不識字之老人,對答應付自如,佛法之不可思議,誠不謬也。例某日某教授,自認禪定功 高,一大早撞進菩薩之禪堂,一語不道,自個兒坐將下來,菩薩亦默默無言以對;過了一段不短的時間,這位教授開口了:「老和尚!您看我這是第幾禪?」菩薩 言:「我看不出來。」對曰:「聽說您禪定功夫很高,我已到了第四禪,您怎麼看不出來?」菩薩答說:「我三餐吃飽沒事幹。」然後隨手拿一團衛生紙,嘴巴動幾 下子,轉過頭來問:「衛生紙在跟我講話,你聽到沒有?」教授猶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默默而退。
某位常 住自覺我執太重,一直突不破。有一天,跑到 廣欽菩薩面前,跪著懇求師父慈悲,想個辨法幫他破解。菩薩滿口答應,常住亦喜不自勝,雀躍不已。某日,正逢法 會,大眾忙得不可開交,忽聞 廣欽菩薩在大眾面前喝斥那位常住,大家亦不明所以,只覺得有些不平常, 廣欽菩薩過去從來不曾當眾喝斥常住,有事也都私下和 顏相勸。過些時,只見這位常住整裝捆包,跪在 廣欽菩薩跟前,淚汪汪準備辭行了,菩薩笑著說:「你不是要我幫你破我執嗎?怎麼才下一針就想走人了!」他才 如夢初醒,破涕為笑,叩首而退。

以『念佛三昧』度眾的 廣欽菩薩
廣欽菩薩常勸人念佛,人無老少,總是勸人念佛。每有輕慢者, 廣欽菩薩常懇切慈悲勸勉:「念佛也不是簡單的,必得通身放下,內外各種紛擾,都要摒棄,一 心清淨稱佛名號,然後才能相應。要能將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絲疑念,其他雜念。自然消除,決定會證到一心不亂。如果你們信 我的話,老實念佛,行住坐臥,不離這個,甚至在夢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號謹記在心,不為六根塵境侵擾,到了這種地步,自然心不貪戀,意不顛倒,等到功 夫純熟,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現前。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廣欽菩薩於行、住、坐、臥中辦道,筆者民國六十一年初謁菩薩,之後陸續往謁,他總是坐於舊藤椅上,有時默默地看著你微笑,有時摸摸你的頭,親聞開示大要如下:
人 身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註:有佛陀正法可學的地方謂之「中國」,無佛法可學的地方謂之「邊地」)要知苦呀,持戒行捨是入道根本,忍辱精進禪定作為 方便,啟發自性彌陀最重要。過去的佛、菩薩都是累世修的,生活淡泊,不妄造作,所以能開悟,了生死,才有能力度眾,修行人應該效法佛、菩薩,每人至少發一 個願,永持勿失。有願力的種子,即可促使他念佛作佛。
遇到不順利的時候,要有信心,在自心深處要有一依止,佛就是依止。持此念佛心,不隨順妄心妄念,就是修苦行。能放下的功夫就是修苦行。
一心不亂從「觀自在」學起,禪定是學佛的重要基礎,要學定力。有禪定才是真會念佛。妄念多,就是業障。去妄念,念佛較易。另外俗緣要少,也很重要。
時常念南無阿彌陀佛,隨時念、隨處念,日以繼夜地念。會念佛的人,心與佛同,多一年壽命,就多一年的無量壽佛。
「無來亦無去,沒有代誌」,要自己求悟,自己要開自已的智慧。自己開發的智慧才不會退失,沒有開悟前一定要持念佛心,才不迷。
學佛一定要要自己求悟,不然還是門外漢,悟後發的慈悲心才是真的。
結善緣很重要,開悟後要度眾生也要靠這善緣,我們把慈悲心發出去,他要肯接受,才會受我們度,他不接受,就無法度,所以一切要自自然然的,要他看到我們就會覺得歡喜。度眾生要隨緣而化、慈悲為懷,度眾生是順其自然的,所以這個緣就很重要了。
要一心念佛,面對『定業難轉』,也可以看作是『乘願還業』。有修行,才會遇此苦難挫折,這正是他修行的功德,使事情在這一次就解決了。
要念佛!修定!啟發智慧!

廣欽菩薩自談念佛三昧的經驗
一般人只知道是參臨濟禪開悟,殊不知 廣欽菩薩實是於念佛先得力,而後參禪。
菩薩過去於鼓山寺佛七中所見所修,祇能從外國來參訪的金博士與他的對話中,得知一二。他謙謹樸素的答覆這位遠地參訪的異國客人說:當時,在念念念佛聲 中,忽然之間,身心皆寂,如入他鄉異國;睜眼所見,鳥語、花香、風吹草動,一切語默動靜,無非在念佛、念法、念僧。此種景況綿延三個月未曾中斷。
廣欽菩薩回憶紀錄如下:當時我在福州鼓山寺,有一次隨眾在大殿行香念佛,大家隨著木魚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手結定印,邊走邊念, 突然我那麼一頓。……當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先在大殿地面盤繞,然後再冉冉地迴旋上升起來,緩緩盤旋,同時念佛聲音深沉而渾厚。 當時沒有什麼寺廟建築和其他人事物的感覺,只有源源不斷的念佛聲,由下至上一直繞轉,盡虛空、遍法界盡是彌陀聖號,那時也不曉得行不行香,也不曉得定在那 裡,光是「南無阿彌陀佛」而已,最後維那引罄一敲,功課圓滿,大眾各歸寮房,他還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下去,二六時中,行住坐臥,上殿過堂,完全融於  南無阿彌陀佛聖號聲中,鳥語花香,如此達三個月之久。那真的很爽快!
法忍整理
《參考資料》:
廣欽老和尚訪問記、雲水記、生平略傳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福智之聲(第201期):上師引導如何學習師父所講的忍辱度教授 上師引導如何學習師父所講的忍辱度教授 福智之聲(第201期)

http://voicefriend.blisswisdom.org/mmm_tr.htm#XxNoChg第二堂課心得回饋

第二堂課心得回饋

◆北區黃秀燕:今天關於忍辱波羅蜜多的學習,我是這樣自我警惕的。

第一,就像您所說的,「違品,師父用明暗來比喻,顯示了一件事,有違品就沒有那三個(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眾苦、善安住法思勝解),有那三個就沒有違品。而且它們有沒有交集?有沒有中間地帶?沒有。」因此,學法在心續的檢查上,不容許有一絲一毫的灰色地帶!貪著現世,就是不想切實學上去;對自己惡習縱容,其實就是安於輪迴,沉溺煩惱。反思到這一點,非常沉重、難過!

第二,非常在乎能不能學習大師法類,在乎自己與師父、上師的緣;但是,我目前所作所為,工作忙碌,顯然是與自己所在乎的反其道而行。我在護持班級時雖然盡量用心,然而覺得仍做得不夠好。今天上課非常害怕自己陷溺愚癡,安於表現安寧,這務必會自己警醒。

難值難遇的一切,都是三寶的加持,不可以斷掉,自己要加油!

◆南區廖啟民:在尊貴的上師引導之下,今天學到了宗大師和師父要教我們忍辱波羅蜜多的自性。原來自己都以世間的角度來衡量忍辱波羅蜜多,真的是以螢光衡度太陽。上師說,忍辱波羅蜜多的內涵,「實際上這是我們從所未經之地,我們未曾經歷過的崇高的經驗、崇高的證悟力,所以修行者在此處應該淨除慢心,好好的學習、聽聞。」因此一定要盡棄心中原本對「忍」的世間感受,盡棄對法的自我殊勝感和傲慢心態而認真學習。

上師還說,「黑暗是怎麼被去除的呢?因為光明來到的時候,剎那間黑暗就消失了。因為有黑暗,所以沒有光明。因為有違品,所以沒有忍辱波羅蜜的圓滿,沒有成就的樣子。因為成就了忍辱波羅蜜的那三種特質(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眾苦,及善安住法思勝解),所以完全沒有違品。」因此在抉擇法的時候要毫無漏洞,要認識錯的那一面,針對錯的那一面去對治,徹底解決,就是對的一面。必須要徹底解決,絕無灰色地帶,務必努力達此境界!

◆北區林梅津:上師說,「顯示違品就是『正明所破』。」「違品即是我們的現行。」為什麼上師能如此清晰有力,完全貼緊師父開示?而在聽「不解,無其樂欲」這段教誡,弟子是含著淚水的,一是因為自己的愚癡,對佛法所帶給我們巨大利益不多思惟,所以不懂慚愧、不會懺悔,覺得自己好對不起師父、佛菩薩!另一則是很想、很想上師,希望您快快來,弟子的無明大病只有您能救治,您的每一句法語都切入弟子心中的病根。

聽聞上師開示,心中充滿無限希望,原來自己是用自己的笨方法在煩惱的圈圈中轉,而上師就以您完全的依師,把弟子拉出重重煩惱障,看到心靈的深、廣和純然的美好,非常非常感恩上師!

◆中區黃惠敏:「大家都知道忍辱波羅蜜多的修行境界,比如那一些大地菩薩捨頭目腦髓難以想像的那種境界,我們是嘆為觀止,好像初發業的凡夫豈敢嚮往那樣的成就呢?但是師父在這裡鼓勵我們,我們可以認識違品嗎?可以!為什麼?違品即是我們的現行,我們的現行就是你可以感受到的、你可以觀察到的。」上師透由這樣的引導,讓我們從認識違品來踏出堅實的一步。入門的第一步有師父、上師在弟子身邊,想到此,感覺自己很幸福!

上師又引導弟子去思惟,「最初吸引我們走進佛門的,甚至要堅定地修行的理由是不是因為佛法太超勝了?」而弟子「對自己的現行沒有加以反思,認為表面的安寧意味著好像就安寧了,」因此上師提醒我,「實際上無窮的苦還有墮落的因都在那兒等著,這是一個剎那也不會安住的苦難輪迴世界。輪迴在哪裡?是不是在我們心續裡?輪迴的根本還沒有淨除掉。」如果我不對治煩惱,不把輪迴的根本淨除掉,「到有一天對付死主的時候,你將完全的沒有力氣的。由於自己不對治煩惱的現行,來生都會退到黑暗的深淵裡去的。」到時候隨業受生,能再得暇滿人身嗎?能值遇師父嗎?上師引導至此,弟子的心中很害怕,也策勵自己好好的努力,因為一個不小心,無邊的大苦就在那兒等著。

除此之外,上師更要弟子對法要生起欲得心,要再再反覆聽師父的帶子,來警醒自己的道心。弟子會依照上師的教導而如是行。感恩上師!

◆南區何俊亨:感謝上師提供弟子深入廣論的一種思路,以往自己都以為聽懂了,原來「什麼都不是」。對上師開示的內涵,聽了很歡喜,也深深了解到,自己聽聞的障礙還非常的大,聽了漏很多,記得的又一下就忘了,還以為自己很懂。祈請上師的加持,弟子願速速斷除聽聞的過失!

再者,弟子學到宗大師教法的圓滿,非黑即白,辨別得非常清楚,一步一步理路的深入,在上師的引導之下,又更加鮮明。弟子更有信心,廣論這條菩提大道,是可以走得上去的!違品都在我心中,第一步是認得,所有的佛菩薩一開始都是走這一步的,上師說,「那些佛菩薩們也正是如法淨化了違品才成就了那樣的功德。」如今,弟子亦如是,隨喜自己的善根!更感恩師父、上師、宗大師的教授、教誡,不捨弟子,一次又一次的教弟子,讓弟子能走得上去。感恩大寶恩師!

◆中區陳靜如:面對上師的開示,一方面懺悔自己的無知及沒有深度希求法的心,沒能體會師父、宗大師所要傳遞的心意與內涵,另一方面深深感受到宗大師、師父、上師無比慈愛弟子的心,清楚地告訴弟子、策勵弟子,「那些佛菩薩們也正是如法淨化了違品才成就了那樣的功德。」特別經由上師的引導,再再將師父想幫助我認識自己的心行相、所破、所立及破立之間的次第關係,都更加的清晰。如此簡明的理路,正幫助弟子認識必須破除的怯弱、邪執等現行,讓弟子再再檢視自己,找到對治、增上的著力點。

◆北區賴素貞:今天聽到上師開示的這句話很感動,「我學習忍辱波羅蜜多的第一步,如果能夠清晰無誤地認識到違品就是我的現行,是圓滿忍辱波羅蜜多的法類要破除的,那麼可以了解我們已經朝向圓滿忍辱波羅蜜多成就的方向邁上了堅實的一步嗎?可以的。」由此真正體會到師父在鼓勵我們,也體會到上師用心的引導我們,尤其是今天的「違品」部份。

沒有上師如此的引導,我就這樣的文字上的滑過,造就了自己愚癡上的障蔽,就如上師所引導,「在那一刻,愚癡的障蔽已經忘記了佛法對自己生命的意義。」這也就是使自己有時會心力退的真正原因。

太棒了!我終於知道自的現行是如此的沉浸於煩惱中,原來自己的違品是如此的「不解」啊!而且今天也學到很棒的下手處,如何讓自己有力量,就是要「一次一次對境中再再地聆聽師父的教誡,反覆地要警醒自己的道心。」我發願我要如實的去做、去行持。

◆中區張敏芝:弟子覺得自己真的都沒聽懂師父的話,透過上師的引導,弟子才知道忍辱度的下手處原來是從認識違品開始,而我也是可以很容易且很堅實的踏出圓滿成就忍辱波羅蜜多的第一步。

上師您接下來的引導,「我覺得聽到這一段,就彷彿聽到師父在鼓勵我們不要覺得忍辱波羅蜜多太難,因為當下我們走的一步是完全可以認識到它的違品的。它的違品就是在自己的眼前,太容易認知了。」自己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想法,今天有得到師父、上師的鼓勵,非常歡喜。但是到後面因為跟不上上師的理路,果然「不解,無其樂欲」,有點沮喪!

弟子希求可以有反覆串習的機會,弟子很想聽懂、跟上。弟子會努力集資淨障,祈求上師加持,讓弟子能聽懂,因為這是修行的重要指導,沒有您的引導,弟子愚癡,很可能走上錯路或在門外空轉,白白受苦。弟子非常需要上師您的指導,弟子知道上師您在等我們,弟子一定會努力迎上去的。

◆南區薛郁頻:弟子對於法的希求心,就如您在「不解,無其樂欲」的開示中所引導的,「師父說,『不了解什麼?不了解善淨之法的特質。』因為不了解,所以我們對著好的地方、美的地方是無法在感受上感受到的。因為體會不到、感受不到,不會以相應的這種樂趣去追求。」

弟子在今日聽聞後的受用,是要真實了解師父開示內涵,建立正知見,多思惟佛法對自己此生乃至盡未來際的殊勝利益。無論在順境或在逆境中,皆能不起退心。在苦受現起時,不讓心力沈溺在自己的煩惱臭泥坑中,多思惟佛大悲、大智、大力、大樂的殊勝功德,策發自己向上效學的心。在可進可退之處,弟子願生生世世跟隨師長選擇向上跨,跟緊師長直至成佛,報答師恩!

◆中區曾怡惠:

一、在呈現違品的部分,上師數數用光明、黑暗,來確立障礙自己修行的大冤家,只要消除、對治後,就能一步步達到諸佛菩薩修行的境界,一點也不難。弟子感受到上師、師父那種殷殷企盼──「孩子,你真的能,就要認清楚身上錯誤的部分,就能踏出堅實的一步。」

二、讓弟子再次感受到師長善巧說的功德,原來「不解,無其樂欲」這一句話「是可以放在我們所有的道次第上去觀察的」,當弟子在每一個學法過程中生起退心,裹足不前時,「在那一刻,愚癡的障蔽已經忘記了佛法對自己生命的意義。」忘了學法的初衷,忘了佛法勝妙的好處,而走向輪迴,也傷了師長的心,以後弟子會以此提策自己。

◆園區李慧瑛:被上師點出「輕視法」的不敬心態,是存在於弟子內心但卻沒感覺的,這種等起心上的過失,實是障道之高牆。因為上師說,「大家認為『不解,無其樂欲』這個『不解』是哪種煩惱?愚癡。因為不了解所以不想得到那殊勝的功德。不了解、不想得到殊勝功德的我們的現行是怎樣的呢?就是沉溺在自己煩惱的陷阱、臭泥坑中不能自拔的狀態。會不會有慚有愧呢?不可能。因為沒有對比善淨之法的那種美好的感覺,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現在的現行,也發不起慚愧心。發不起慚愧心能不能懺悔?絕對不可以懺悔的。」上師指出這點後,弟子內心極為歡喜,覺得自己真是愚癡!打從內心向師父求法,謙下地學法,而非搜尋過去忍辱的經驗,以為自己曾經有成功修行忍辱度,就降低學法的希求心,對法起珍寶想也難修起來。

上師的這段開示,真是聞所未聞。敬佩上師的依止法,能如此深入師父的心續。為調伏弟子的慢心,幫助弟子對法的恭敬心,反覆宣說「忍辱波羅蜜多」與「世間的忍」高度的差異。讓弟子對法生起希求心,想學大師的教法。

◆北區王雅君:感恩師長的教導,讓弟子能了解下手處,原來我目前的現行就是忍辱波羅蜜的違品。而我只要去除掉違品,就離成佛不遠了!感覺成佛不再遙不可及。

弟子有時遇到逆境時會想退,以為是太累了,或自己的心力不夠。今天的課程令弟子恍然大悟──原來我遇難就退,是因為我「不解,無其樂欲」,就像上師說的,「佛法帶給我們的巨大的利益、難以想像的功德已經沒有去思惟了。」所以沒有精進力,所以要透過「一次一次對境中再再地聆聽師父的教誡,反覆地要警醒自己的道心。」

◆北區林文清:感恩上師「不解,無其樂欲」之教誡,令弟子聞所未聞,內心深感震撼及受用。因為在遇到一些逆境時,尤其自己很想得到卻得不到時,內心的挫折及苦受,一種聲音生起來了──不如歸去也!表相理由是年齡大了、體力不行了,但真實的原因就是心中有所不滿,受到不公平對待矣!

這種打退堂鼓的思想,就是上師所說的,「大家常常會聽到『沒有動力』、『沒心力』。為什麼我們會沒心力行善法、追求佛道呢?我們怎麼就有心力沉溺在煩惱中呢?」過去沒發現到,攪煩惱原來也要心力,這完全是像上師所說的,「為什麼修行沒力了?被愚癡障蔽了。」究其原因就是「不解,無其樂欲」。上師告誡我們,碰到這種境,上師「也是一次一次對境中再再地聆聽師父的教誡,反覆地要警醒自己的道心。」那凡夫的我呢?豈可望自力解決!當然必須靠反覆聆聽師父錄音帶,反覆檢討自己的發心跑到哪裡去,讓自己解其樂欲,才能爬出痛苦深淵。

感恩上師!感恩師父!感恩法師!

◆中區郭姿妤:記得憶師恩法會結束後,我就邀請師姐一起在早上七點做全廣班的共學,八點我可以去上班。但是,我就必須在五點半起床。每次在起床的那一刻,就很痛苦,然後,就生起了退心,不想去。每次共學結束,看見師姐都非常歡喜,但是,反觀自己,我卻感受不到跟法的相應和歡喜心。

上師說,「為什麼修行沒力了?被愚癡障蔽了。」但是,「為什麼我們會沒心力行善法、追求佛道呢?我們怎麼就有心力沉溺在煩惱中呢?」今天聽完上師的開示,看見自己,原來是那麼愚癡,它蒙蔽了我。我發願,一定要很堅持的繼續聽聞師父的法,不要退,對於煩惱和愚癡相,今後,我要好好的對治它,努力學習。感謝上師的教誨!

◆北區黃良碧:弟子在今晚的課程裡,聽到一記記的棒喝。前天在勸人學佛時,對方以「我現在很好」、「我喜歡自由」為理由不來學,自己內心還覺得他們被愚癡所覆。今天早上聽到全廣班共學時,對菩提心的勝利沒有什麼感覺,自己卻無慚無愧。直到今晚聽見恩師的開示,才讓自己覺得很慚愧。

的確,我內心中對許多法類沒有生起相應的好樂,真的像您所說的,「連親近善知識法都沒有勇氣一定要生起欲得心、一定追求把它生起來,怎麼能夠想像我們對所有道次第的證德都要有欲得心呢?如果對所有道次第的證德我沒有欲得心,那麼就證明我們覺得輪迴還不錯、還可以度日、還挺滿足的,不需要追求佛法來度過這個堪忍世界的所有苦難。」因為如此,總覺得日子還過得不錯,不覺得有拚命的必要,覺得那些菩薩境界離我太遙遠。其實,自己的愚癡與驕慢比之沒有學佛的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感恩師長點醒,讓弟子看到自己無明的現行!

◆南區包憶春:終於知道「違品」是什麼!「我」就是那個違品!生命中所有的現行,沒有上師及師父教導、轉化,永遠都是違品。成佛的路上,一切功德都是我生命中所沒有的境界,輪迴生死我最行,出離生死,必須要靠有經驗的師父、上師引導。

終於知道,為什麼提不起心力了。上師說,「為什麼你沒力了?為什麼沒有好樂心了?因為沒有去思惟佛法對我們的利益。為什麼沒有去思惟?對自己現在安住的現狀已經失去了清晰的警醒力。」由此而認為日子還可以過,因為很大的災難還沒到。

上師說,「這是一個剎那也不會安住的苦難輪迴世界。輪迴在哪裡?是不是在我們心續裡?輪迴的根本還沒有淨除掉。」所以,我要把上師提供的理路,變成我的理路,然後努力走下去,直到成佛。

◆園區張瑞娟:回憶過去幾十年的學習,都停留在文字理論的認識,很少思惟法義並與內心相續結合,當然更看不到自己內心相狀。不是說自己沒用功,而是資糧不夠就是聽不懂,自然也看不到自己的無明、愚癡、顛倒。自從上師引導之後,才慢慢醒過來,原來學習廣論就是要用來調伏心續的煩惱。

上師引導說,所有的法不是拿來增長生死的戲論,而是用來檢束自己的身口意,一次一次的觀照自心,「記住這是生死輪迴,叫堪忍世界。我們並沒有破除無明,就意味著我們必將隨業受生,在這個輪迴的世界裡邊不停地轉生、不停地拋棄身體。我們並沒有對來生一定得到善趣身堪修正法的把握,怎麼可能不思進取呢?沒有把握來生在自己的手中,怎麼要不思進取呢?」

感恩師父、上師的無上加持,現在學習廣論,覺得踏實很多。透由反覆反覆的聽,熟文再熟文,串習再串習,思惟再思惟,比對自己生命的苦樂,感受有一條路可以走上來。就像上師說的,「現在我們依然就是行進在進趣菩提的路上。」內心不會有空虛,或不踏實的感覺。再次希求上師速來攝受我們!

◆北區鄧永誠:上師的教授對我現行有無比的利益,以前總會認為一天度過一天日子有好有壞,好的時候歡喜,壞的時候就苦惱,從未把跳脫生死輪迴當成最重要的事情。今日的學習才又找到那種對法殊勝利益的動力。

上師要我們常去思惟、問自己,「我們都一樣將會面對生死的那個關頭,將會面對來生我是誰,我在哪裡,我用什麼身來度過來生,我跟宗大師教法的緣是怎樣的我跟師父的緣是怎樣的,我們都將遇到這嚴肅的課題,而且這一刻什麼時候開始誰也不知道。」這些疑問我都很少去思惟、去察覺。

就如上師所言,我們準備好了嗎?我確實還沒有準備好!我更要努力去思惟、去緣念上師的法!去聽聞師父的法,反覆去聽,常警惕自己不要被煩惱給侵入。感恩上師賜與清淨勝妙的教授!

第三堂課心得回饋

◆北區吳米龍:感謝您千百億化身的加持,弟子現在才稍稍瞭解該如何學習,原來瞭解違品對我生命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因為您說,「我們的現行就是違品。」只要我清晰明白的去瞭解到,並生起想破除的心,那便是朝向忍辱波羅蜜多踏上堅實的那一步。那第一步是多麼重要,有了這第一步才會達到圓滿的那一步,我才有可能、才有希望。

而「不解,無其樂欲」,正是我學習上的大盲點。您開示說,「第一個道次第鐵門檻──親近善知識法很多人就卡在外面了。談到大乘發心,更是嚇倒很多人。談到忍辱,有些人這輩子也沒想要成就忍辱功德,甚至脾氣少發一分鐘,都全身不自在,現行就是這種境界,甚至不認為瞋恨是很羞恥的事情。」因此,對於第一個道次第法類,我都沒有勇氣去生起欲求心,何況是其他法類?何況浩瀚的佛道?我必須再再確立反省自己學習狀態,醒覺自己道心,才不會常常沒心力。原來,我對於佛法對我生命真正無比的殊勝不了解!

◆北區高金光:過去總認為官大學問大,在下位時,就會說你的時代過去了,都不瞭解我。過去都以為這是對的,今天才知道這個叫「瞋」。

弟子現在在福運物流擔任廠長也是用這種方法帶人的,多年了,才知錯!但今天上課愈上愈高興,因為知道大家那麼地排斥我都是弟子的問題。


上師說,「這種『合理的』瞋恨,大家一定要把它放在不合理的地方,你才能發起猛利的心,把它對治掉。」從今起,弟子要好好聽您的教誡看到自己現行,先把見解穩固了,再談修改。弟子會努力的!

◆北區陳明甄:我是一個家庭主婦,平常給我最多的苦境就是我的小孩,我總以「我在上、你在下」的一種概念來與他互動,當他有偏差行為時,我總是罵他罵得理所當然,這就是我把瞋心合理化的原因之一,太多太多的理由讓瞋心合理化。

我現在應該要往自己的內心看,上師說,「眾生應該都是在我們恭敬的地方。」上師還說,「『我們曉得這個叫瞋』,再問一遍,曉得嗎?自己正在發作的時候,曉得那是瞋嗎?如果曉得,要知道這是自己的煩惱習氣,不是在修什麼菩薩行。發完之後,要老老實實的懷著至誠心在三寶面前頂禮、懺悔。」

謝謝上師!我要至誠懇切地在三寶的面前懺悔。

◆中區劉文燕:上師提到「下對上、上對下」的互動,弟子聽了很有感受--對上時覺得被約束、想挑戰權威,而對下時,「當我們被挑戰的時候,我們說,『你懂什麼啊?』是不是開始發脾氣訓人了?這是不是一個瞋呢?是的。無法忍耐。」期許自己能透過上師加持,不要忘了這樣的感受,能把它變成正知見,變成真正的修行人。

透過上師的引導,再次體會到佛法的周遍性。很幸運能跟著師父、上師,學最圓滿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祈願這樣的學習不要中斷,更加渴望能親見上師聞法!

◆北區湛益松:今日聽聞上師開示的「耐怨害忍」,學習要抓出心中所有不得不發瞋心、為了對方好唯一的方法只剩下發瞋恚來解決的邪宗,這些邪宗就像牢籠般困擾多年:「為什麼相處這麼久,你還這樣對我?」「為什麼你連一點上進心都沒有?」「為什麼你連基本的責任都不做?」

上師說,「『就自己無法忍耐的這種心裡的煩惱相,我們曉得這個叫瞋。』實際上無法忍耐的時候,內心的感受是怎樣的?眾苦交煎吧?受不了了。那個狀態是苦到了一定程度,受不了了,一定要想辦法馬上要把苦釋放一下,然後就開始傷害人了,這絕對不是幫人的現行。」因為弟子「職位」的關係,心中常有「養不教,父之過」的不能忍耐的苦,但是原來釋放了自己的苦,是修行人極應羞恥的、傷害對方的、障礙自己的、毀滅性的!

祈求能再再聽聞上師無盡的法語!

◆中區謝金霞:修行這條路沒有善知識引導是走不上去的,透由您對「瞋恚心」的講解,弟子發現自己以前沒有真正懂什麼是瞋恚。身在教學現場,常常動不動發脾氣,還以為是理所當然、是為了學生好才這麼做。難怪您會開示說,「違品立起來很不容易,大家不要認為違品很容易認識。」

在今晚的學習,弟子非常感恩有機會再次檢擇自己,因為您特別教誡弟子,「在某些人的見解裡邊,瞋恨彷彿是一個修道的方便,而不是一個忍辱波羅蜜所顯示的違品。」弟子會牢牢記住您的殷殷教誨,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讓發瞋恚成為修行的方便。

◆北區陳伯榮:今天有幸得聞師父及上師的引導,才發現自己的大傲慢,自以為自己認識自己內心瞋的行相,原來弟子只是用世間標準在觀察自己。

當弟子聽到:「佛法的降伏的事業難道是用瞋恨成就的嗎?不都是悲心和智慧的事業嗎?用這種辦法是不能令聖教昌盛的。」弟子內心深受震撼!原來,如果弟子不曉得自己瞋心的相狀時,不但稱不上在修行,甚至是在破壞佛法、毀壞聖教。

上師又提到,「雖然很多人的名位是在自己底下的,可是不一定在你底下的人不比你有修行!有一些佛菩薩也會示現出在你下面的樣子。」這也是對弟子極大的警惕!因為佛菩薩會用各種方式來幫助眾生,來成就眾生,而我也一定是佛菩薩要幫助的對象。如果我對要來幫助我、成就我的佛菩薩,不心懷感恩、心生恭敬,那豈非愚癡至極?而自己如此愚癡,又怎有任何理由去瞋別人呢?

感恩上師慈悲攝受,為弟子開示脫離地獄、輪迴的真理!

◆中區蔡宛容:今天對於一些壓力和困難,讓自己內心生起一種見解「不要勉強我做我不想做的事」,反省自己,那時正是瞋相應。

今天聽到上師每段的教誡,將弟子的錯誤見解和現行,形容得令弟子心服口服,甚至在聽聞第三段時,眼淚真的快要流出來了,因為如同上師所說,「不要因為想管束人,助長自己的瞋恨心還沒有慚愧,越管人越不寂靜、越管人越不寂靜。」聽了真是羞愧地想要找地洞鑽進去。由此更感受到弟子需要上師,因為唯有上師才能讓弟子認識內心的違品和潛藏的堅固邪見令它現行。

感恩上師將弟子內心對於瞋心是這樣的無明,甚至將它當成好朋友的煩惱相和錯誤見解,完全指出來!雖然感覺到羞恥,但卻很高興!流淚是因為自己的無知,自己平常的所做,自以為承擔法人事業,卻是被根深柢固的邪宗牽著走;另一個是因為值遇上師,讓弟子在暇滿的今天這個當下可以聞法,可以知道自己的違品,進而踏往成功的一步。感恩上師的悲智力攝受!

◆中區林萩怡:弟子就是那種以「合理瞋」作為修行的方便,對學生、對孩子,常常像岩漿爆發一樣,把自他都燙得體無完膚,還自以為很有功德,很威風、很有魄力、很果決!其實是一個學佛弟子最基本的正知見都沒有,還無慚無愧地每天這樣度日。

上師說,「看別人做得怎樣這把尺子是否真正地用來審核丈量一下自己的內心是什麼狀態呢?如果稍稍丈量一下,我們會安靜下來,會有那麼一點點虔誠的樣子、對眾人顯示出一種恭敬的樣子。」今晚之後,因著上師的教誡,將以那把衡量他人的無明瞋心尺,先放在自身,看看這把尺是否有毒,是否傷害自他,先把尺消毒了,量自己,消瞋心,再來對境修習。或許,無法馬上成功,但弟子會一直努力、一直努力,就像您開示的,在自己的緣起點努力的才是好人才。弟子希望成為您的好弟子!

◆北區蕭素寬:上師說,「為什麼修行沒力了?被愚癡障蔽了。」真的是在說我的違品。

我的現行,自己每天就在煩煩惱惱當中。兒子晚上打電動,不睡覺,早上睡覺,中午過後去上班,總是擔心他日夜顛倒,把身體搞壞,懶懶散散,一生無望。在法人學習,遇境則瞋,甚至起退心,也在煩惱當中。

感恩上師今天所開示,我們總安立自己在帶下面的人,對他們瞋恨是合理的,而不知他們可能修行不在我們之下,佛菩薩也會示現這種狀態,我們怎能不修安忍而起瞋恨心,且不知懺悔呢?

就像上師說的,「怎麼樣能夠在一邊帶動別人的時候一邊對治自己的煩惱呢?我會認為正知見很重要。」我一定要淨化我的內心,好好的學習正知見,對治煩惱。

◆北區潘燕玲:領受到您殊勝的忍辱波羅蜜多教授,過程中上師您的法語像甘露水如此慈悲地告訴我,「當你自己無法忍耐這種狀態出現的時候,你要再三地審視這是什麼無法忍耐?如果是瞋恨心,要立刻懺悔,因為這個東西障道,瞋恨的果報(忍辱度)後面講的是太可怕了!

而往昔愚癡的我,一直在忍辱波羅蜜多的違品中而不自知,自以為已經脾氣越來越好,越來越有修養,殊不知上師您開示中的「自己無法忍耐的心裡的煩惱相」,常在自己生活中上演。自覺:「自己守本分,不計較了,所以當我發脾氣時,對方一定必有可恨之處;我不隨便發脾氣,發了一定是有道理的。」感恩上師,若不是師父、上師的恩德,我覺察不出自己根本將瞋恨合理化是如此膚淺!

上師說,「絕對不要把發瞋恨當成是你很威風、當成是你很有魄力、當成是你很果決。」我一定要聽上師的話,領受上師的教授,隨時要注意違品是我該去對治的。若不去對治,還自以為威風、果決,那就不是佛弟子應有的見解了。

◆北區劉怡君:上師說,「尤其是帶人的、管人的人,是非常容易站在這個合理的角度發瞋恨的。」身為學校老師,覺得「底下」帶了一群孩子,在您希望弟子推動關愛教育的同時,弟子卻有種種理由成立:「幫助他們,起瞋是合理的。」日前想了許久仍未解決此疑惑。

當今日上師您點出弟子「合理瞋」的種種邪宗、現行,弟子有著恍然大悟之感--弟子對眾生不恭敬、想用瞋火救人……之行為是這麼可恥之事!因為上師您開示說,「當我們去救人的時候,如果自己已經深處深淵,或者深處於瞋恨的烈火之中,請問,我們到底用什麼去救人呢?這是不太可能的。沒有示現出一個如法的行為,所謂救人是把他從非法的地方救到如法的地方。把他從非法的地方救到如法的地方,要讓他看到如法的作法是怎樣的。如果我們在他面前顯現的還是非法的樣子,那就不能想像了。」

感恩上師!由於您的引導,弟子才能聽懂師父開示。弟子多麼渴盼您能為弟子們開示師父講的廣論,每天能像全廣班共學般日日恭聽您的開示。

◆北區蔡湖:今天聽上師開示「合理瞋」的部分,想到自己之前看到老闆,當眾點出行政人員辦事不夠認真,還當場叫承辦這件事的人,明天不用來上班了……那時覺得這樣的老闆做事真有魄力、果決、夠果斷,然後自己不知不覺也會這樣對別人。

上師說,「修行人這樣認為是很恥辱的,因為連基本的見解都沒有。」因為瞋心發作時完全不曉得,連自己沒發作,只是看到別人發脾氣,還肯定這真是有魄力的老闆!

覺得自己不能離開師父、上師,否則連自己是什麼樣子都看不清楚。

◆北區鄭家如:今天在學校看到一個孩子的咆哮,內心現起的不是憤怒,而是恐懼與悲慟,想到這個孩子是在釋放他的情緒,但不知如何解釋。

上師說,「所謂救人,是把他從非法的地方救到如法的地方。把他從非法的地方救到如法的地方,要讓他看到如法的作法是怎樣的。如果我們在他面前顯現的還是非法的樣子,那就不能想像了。」聽了上師的教誡,才知道這都是我們為師者經常用「非法」的方式來示範給他們看,「非法」就是用「合理瞋」來解釋老師的邪宗,認為罵他,是幫助他,還是一種善行。

聽了上師教誡,內心無比的懺悔,但願內心能明確地認識忍辱波羅蜜多的違品,能將內心的邪宗漸漸地淨化,納法成業。

◆中區林鳳儀:弟子今天更認識心中的煩惱仇敵,弟子就是常扮演「管人」的角色,已經不知把自己的瞋恨心合理化了多久,把自己擺得高高的,快忘記對他人要心懷敬重,在不知不覺中不知傷了多少人,造了多少違緣惡業?慚愧啊!

聽聞上師開示,有種自己在深坑中被拉出來的感覺,好歡喜啊!雖然離正知見還有段大距離,不過心中所立違品的行相更加清晰了,也算是向修學忍辱波羅蜜跨了一步。上師說,「我學習忍辱波羅蜜多的第一步,如果能夠清晰無誤地認知到違品就是我的現行,是圓滿忍辱波羅蜜多的法類要破除的,那麼可以了解我們已經朝向圓滿忍辱波羅蜜多成就的方向邁上了堅實的一步嗎?可以的。」

往後,弟子會更謹慎審察內心,絕不給「瞋」任何理由,因為它就是煩惱敵,沒有第二個身分,冒出來就懺悔、就打,打到冒不出來。就像上師說的,「你(瞋),就是我要對付的,你只要一出來,我毫不留情地狠打,而且要把你打到我看不見為止。」

祈求上師加持、引導、陪伴弟子修學道次第,直至淨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心燈 詞曲




心燈 詞曲:彭莉 地雅大嗡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De Ya Da Hom, Ga De Ga De, Ba La Ga De)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Ba La San Ga De, Bu Di So Ha) 點燃一盞心燈照亮這世界 看那人間淨土就在眼前 一顆心 一個真 一個人 一畝田 幸福的種子在一唸間 閉上眼在雙手合十間 我感覺慈悲在蔓延 當淚水洗淨容顏 那是甘露的化現 閉上眼在雙手合十間 我感覺慈悲在蔓延 一個願無量善緣 菩提心永不褪變 

good song : 因為你 因為我



因為你 因為我
because of you because of me
愛 像 一首 歌 唱盡 世間的感動
love is like one song sing out those touched things in the world
心 就像 天空 可以 無限的 寬闊
heart is like sky it can infinite wide
用雙手 編織 夢
use hands weave dream
就讓一切 因為你 因為我
let everything because of you because of me
感覺 都更不同
feel so different
就讓一切 因為你 因為我
let everything because of you because of me
世界充滿更多愛的感動
make this world full of much more love touched things
愛 就像 山峰 望向 世界的盡頭
love is like mountain look foward the end of world
心 就像 燈火 照亮黑暗的角落
heart is like light illuminate the corner of world
不沈默 無保留
don't be silent don't retain
就讓一切 因為你 因為我
let everything because of you because of me
感覺都更不同
feel so different
就讓一切 因為你 因為我
let everything because of you because of me
世界充滿更多愛的感動
make this world full of much more love touched things